


#河南遴选 #遴选 #拓展知识面
概述:
河南通过产业、品牌、制度与通道的协同发力,推动豫字号农产品从本土走向国际,成为东盟等海外市场的知名品牌。
主要内容:
1. 产业筑基:质优的底气
粮食生产实力: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用占全国6%的耕地,产出了全国10%的粮食、1/4的小麦,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豫字号农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产业升级路径:河南聚焦精深加工,打造粮食、畜牧渔业等6大产业集群,培育小麦、生猪等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10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家,数量居全国第二。
2. 品牌破圈:抱团的效应
品牌困境与突围:过去,河南优质农产品如西峡香菇、杞县大蒜因缺乏统一品牌,常以低价出售。豫字号的突围始于“抱团打品牌”的思路。
公共品牌建设:
o豫农优品:制定十大金标准,涵盖绿色认证、质量追溯等要求,首批整合377家企业、717个产品,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
o美豫粮油:聚焦粮油主业,推出《豫麦》地方标准,将小麦细分为5大类,培育出裕厨专用粉、爱厨植物油等精品。
市场表现:2024年,河南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豫字号成为河南农产品闯海外的金字招牌。
3. 制度护航:品质的保障
顶层设计支持:省政府印发《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聚焦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的指导性文件。
标准与监管:
o漯河市成效:在农产品领域形成20项省级标准、309项地方标准,在食品产业领域制定423项企业标准,填补植物提取、调味面制品等行业空白。
o检测体系
4. 通道赋能:快达的突破
冷链物流支撑:2024年,河南省冷链物流规模突破1200亿元,为豫字号农产品出口搭建起保鲜通道。
跨境通道建设:
o中老铁路冷链专列常态化开行,郑州至吉隆坡、金边的“水果包机+冷链”航线高效运转。
5. 展会搭台:拓市场的引擎
展会成果:
o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上,豫农优品、美豫粮油专区展示西峡香菇、裕厨面粉等产品,初步搭建合作链路。
通过产业、品牌、制度、通道和展会的协同作用,豫字号农产品成功实现了从本土特产到国际品牌的跨越,展现了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学习笔记打卡挑战
概述:
河南通过产业、品牌、制度与通道的协同发力,推动豫字号农产品从本土走向国际,成为东盟等海外市场的知名品牌。
主要内容:
1. 产业筑基:质优的底气
粮食生产实力: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用占全国6%的耕地,产出了全国10%的粮食、1/4的小麦,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豫字号农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产业升级路径:河南聚焦精深加工,打造粮食、畜牧渔业等6大产业集群,培育小麦、生猪等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10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家,数量居全国第二。
2. 品牌破圈:抱团的效应
品牌困境与突围:过去,河南优质农产品如西峡香菇、杞县大蒜因缺乏统一品牌,常以低价出售。豫字号的突围始于“抱团打品牌”的思路。
公共品牌建设:
o豫农优品:制定十大金标准,涵盖绿色认证、质量追溯等要求,首批整合377家企业、717个产品,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
o美豫粮油:聚焦粮油主业,推出《豫麦》地方标准,将小麦细分为5大类,培育出裕厨专用粉、爱厨植物油等精品。
市场表现:2024年,河南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豫字号成为河南农产品闯海外的金字招牌。
3. 制度护航:品质的保障
顶层设计支持:省政府印发《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聚焦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的指导性文件。
标准与监管:
o漯河市成效:在农产品领域形成20项省级标准、309项地方标准,在食品产业领域制定423项企业标准,填补植物提取、调味面制品等行业空白。
o检测体系
4. 通道赋能:快达的突破
冷链物流支撑:2024年,河南省冷链物流规模突破1200亿元,为豫字号农产品出口搭建起保鲜通道。
跨境通道建设:
o中老铁路冷链专列常态化开行,郑州至吉隆坡、金边的“水果包机+冷链”航线高效运转。
5. 展会搭台:拓市场的引擎
展会成果:
o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上,豫农优品、美豫粮油专区展示西峡香菇、裕厨面粉等产品,初步搭建合作链路。
通过产业、品牌、制度、通道和展会的协同作用,豫字号农产品成功实现了从本土特产到国际品牌的跨越,展现了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学习笔记打卡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