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第1位):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与科技创新中心,硬经济指标(GDP、财政)与软经济指标(科教、卫生)均居首位,数字经济与总部经济优势显著。
上海(第2位):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自贸区与科创板推动高质量发展,金融交易规模全球领先。
深圳(第3位):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40%,5G、无人机等领域全球领先。
杭州(第4位):数字经济第一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28.3%,首次超越广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创新资源。
广州(第5位):国际商贸与交通枢纽,白云机场与广州港吞吐量居全球前列,人工智能改造传统产业覆盖率超85%。
南京(第6位):长三角科教枢纽,紫金山实验室6G技术领先,软件产业集聚,国家科技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苏州(第7位):先进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与纳米技术产业全国领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城市。
武汉(第8位):中部科创与交通中心,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突破5000亿元,长江新区建设加速。
成都(第9位):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西部科学城与中欧班列支撑开放创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万亿。
重庆(第10位):内陆开放与智能制造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119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速显著。
	
2025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6日在上海发布,这是华顿经济研究院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十一年组织编制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榜单显示,北京、上海依旧稳居前两位,杭州首次位列前四。
榜单以上年度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排名前115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年度入围城市,按照其硬经济指标(GDP、储蓄和财政)和软经济指标(环境、科教、文化和卫生)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0位作为年度百强城市。
今年的榜单上,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南京、苏州、武汉、成都、重庆位居前十位,天津、宁波、青岛、无锡、济南、合肥、长沙、西安、福州、郑州居第11至第20位。
上海(第2位):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自贸区与科创板推动高质量发展,金融交易规模全球领先。
深圳(第3位):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40%,5G、无人机等领域全球领先。
杭州(第4位):数字经济第一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28.3%,首次超越广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创新资源。
广州(第5位):国际商贸与交通枢纽,白云机场与广州港吞吐量居全球前列,人工智能改造传统产业覆盖率超85%。
南京(第6位):长三角科教枢纽,紫金山实验室6G技术领先,软件产业集聚,国家科技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苏州(第7位):先进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与纳米技术产业全国领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城市。
武汉(第8位):中部科创与交通中心,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突破5000亿元,长江新区建设加速。
成都(第9位):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西部科学城与中欧班列支撑开放创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万亿。
重庆(第10位):内陆开放与智能制造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119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速显著。
2025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6日在上海发布,这是华顿经济研究院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十一年组织编制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榜单显示,北京、上海依旧稳居前两位,杭州首次位列前四。
榜单以上年度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排名前115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年度入围城市,按照其硬经济指标(GDP、储蓄和财政)和软经济指标(环境、科教、文化和卫生)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0位作为年度百强城市。
今年的榜单上,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南京、苏州、武汉、成都、重庆位居前十位,天津、宁波、青岛、无锡、济南、合肥、长沙、西安、福州、郑州居第11至第20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