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困了,确定不是什么阿里大卖场吗?展会号称有500多家参展商、超过3万件文创产品齐聚一堂,不应该呈现一场文化与创意交融的盛宴?都准备逛一天呢,结果1小时就出来了。\n	\n我原本期待的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完美结合,结果却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商品。展厅里到处都是千篇一律的IP玩偶、钥匙扣、冰箱贴等万能模板的小商品,这些东西随便上1688批发网站一搜就有,真的看不出多少原创设计的痕迹。原以为线下看展能有面对面交流创意、深度解构文化符号的机会,现实却更像逛批发市场。\n	\n深圳不是常被调侃为“文化荒漠”吗?本该展示城市文化创意的文创展却落入俗套,仿佛印证了这一说法。\n	\n理想中的文创产品应该有设计美学的加持,甚至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赋予产品灵魂。然而在这次展会上,“文化”和“创意”似乎都缺席,只剩下产品。\n	\n总结一下观展三大现象:模块化、伪创新、高溢价\n	\n1. 模版化的IP衍生品:比如动漫手办、公仔、盲盒、徽章充斥全场。没有原创理念,更谈不上文化挖掘,无非就是换个logo就能卖的流水线产品。\n2. “创新”浮于表面:有些展位打着高科技的旗号,用VR/AR等技术博眼球,占据了不小的展台空间。仔细一看,这些所谓创新产品内容空洞:VR看似酷炫,却没有呈现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故事或体验,只剩下炫技噱头。\n3. 价值与价格严重不符:不少小物件定价离谱,仿佛在考验观众智商。比如到处可见的徽章、贴纸,做工粗糙、设计平庸,却标价动辄50元以上。价格与产品内涵严重脱节的溢价,让人怀疑这些商家是否真正理解文化创意的价值所在。\n	\n不过也可能是招商导向使然,主办方为了规模和卖点,更倾向招揽有现成产品线、付得起展位费的大公司,于是充斥展厅的就是这些流水线产品和高概念噱头。而那些“小而精”的独立工作室往往缺乏资源参与这类展会,只能在边缘默默经营。有些在其他城市崭露头角、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意团队,可能还没等走向大众就已被市场的激烈竞争所淘汰,很难有机会登上这样的舞台。\n	\n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真正有文化含量的创意往往不那么“快钱”,不容易在资本和市场的夹缝中生存。文化需要沉淀,创意需要真诚,二者缺一不可。\n	\n如果你在做有故事、有温度的文创产品,期待交流~\n	\n#今日是看展人 #展会现场\n#深圳文创展 #深圳潮玩展\n#创业者 #文创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