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市场普遍对于中国经济悲观,认为在中西对抗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将脱离全球产业链,西方会寻求产业链重构,而南亚譬如印度背靠众多人口将逐步替代中国制造,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部分产业确实有转移到南亚国家的趋势,然而这个过程是全面的、迅速的吗?这篇文章打算尝试解答下这个问题,基于目前能够收集到的权威的数据、草根调研、交流等。
当然,需要声明的是本人并未去过印度,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只是尝试去思考解答这个问题,也欢迎各位看官批评交流,特别是去印度等南亚国家深入了解过的朋友。
一、产业的转移确实在发生
欧美发达国家是消费大国,自然短期出口份额和他们相关性较大,可以看到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对欧美国家出口短期呈现快速上升,但是随着疫情国外放开后,我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份额出现下降,这其实可以代表了产业在转移。
二、产业为何要转移
基于民生证券调研,当前中国企业开展产业转移,布局跨境生产主要基于两大动机。
1、低人工成本、人口红利大。印度、越南、泰国、印尼、柬埔寨等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劳动人口偏年轻,廉价劳动力优势明显。中国企业在东盟资建厂能够节约生产成本。
按照适龄劳动人口占比计算的话,这个数据也同样显示出较大的差异,中国显然老龄人占比更高(更别提我国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
而且,如果详细研究下去,会发现人口潜力差距更大,例如数据显示,和我们人口数量相近的印度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8岁,接近三分之二的印度人口在35岁以下,而中国35岁以下人口占比根据统计为43.9%,如果再细扒到14岁以下人口那差距就更大了(这也是那么多人看好这些国家的重要原因)。
2、规避贸易摩擦。2018年开启中美贸易摩擦之后,中国企业对美出口面临高关税和“去中国化”两大困难,选择海外投资建厂能够有助于规避贸易摩擦。
三、什么产业转移
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的最多。
皮革箱包、纺织原料及制品、鞋帽假发及家具玩具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过去5年中国对美出口皮革箱包、纺织原料及制品、鞋帽假发及家具玩具的订单份额均出现明显下降。皮革箱包下滑最为明显,过去五年下滑 29.13%;纺织玩具、鞋帽假发和家具玩具则分别下滑9.77%、14.96%和 10.73%。越南、泰国、印尼、柬埔寨及印度对上述商品的出口订单份额均有提升。
而其他机械类产品转移幅度则小得多(转移主要是规避关税),甚至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势头猛烈情况下,随着譬如特斯拉上海工厂等投建,这部分价值量更高的产业份额反而在贸易战后创出新高。
四、能否快速替代中国?
分析完了上述状况,那么这些国家是否能快速、持续替代中国,转移中国产业呢?我觉得是,但不完全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相对容易的,而且产业转移这是大势所趋,但是中高端产业快速转移目前我认为南亚这些国家尚不会出现,而这也是我们看重的发展方向,相反这些产业链很可能是欧美持续向中国转移。
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在于人口、制度以及创新。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不仅仅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优惠的关税政策,长期来看制度、人口质量、基建、成本以及营商环境更是关键。
我们先来看人口质量,诚然人口数量越多,人口红利越大,潜力越大,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质量也是关键,正如在制造业中关乎成本的不仅仅是产品价格高低,更是你的产品良率、使用寿命、运行效率等(不然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产业无法替代)。
最近最火的事件莫过于法国动乱,这里不深究政治因素,我们就思考下背后的人口因素。
2022年法国本土人口6580万,每个妇女平均生1.8个婴儿(我国上海0.7、我国1.3),看上去似乎法国没有我们焦虑的人口问题,但是法国去年净增加的20万人中,16万人来自于外国移民,特别是北非和中东的移民。本国实际出生的人口仅净增5.6万人,是二战以后最低的水平。大家都知道俄乌战争其实是加速了欧洲国家去工业化,那么没有受到教育且没工作的小青年自然就会搞事。
那我们看看和我们人口数量相近的印度情况。
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数据显示,印度适龄劳动力人口中只有40%在工作或者愿意工作。随着女性生育和照顾孩子的时间变少,更多印度女性需要工作。但她们的境况并不尽如人意。CMIE数据显示,仅有10%的印度适龄妇女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而在中国这一数字是69%。
确实潜力很大,但是印度14亿人口中,仅有1.29亿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国内仍有1.5亿文盲,约占人口的10%;3000万产业工人中,只有2.3%的劳动者接受过正规的技术培训。中国的文盲占比为2.7%。高等教育方面,印度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为7.4%,中国占比为12%。印度14亿人口中,仅有1.29亿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另外关于印度重男轻女问题、印度种姓制度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在于印度独立的时候根本没有彻底反封建、没经历流血)大家觉得能够很快解决吗?
印度这些问题会带来潜在的影响工人效率,以及社会的稳定度(看看罗马是如何崩溃的,阶级上升渠道被毁灭)。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B站外国人郭杰瑞的视频。
而印度吹们所鼓吹的免费医疗,看看当地富豪是怎么说的。
很多南亚国家还有个更重要的通病就是基建问题,基建按道理没什么太高技术含量,花钱就行啊,这是我们第一感受,但这个问题我认为大概率未来他们基建成效会低于预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东南亚实际上都是属于人多地少的,譬如印度,因为之前提到的原因,他们根本没有进行彻底的土改,没有彻底的土改意味着土地这个要素会成为制约因素,你跨区域的基建项目如何开启?交通规划如何统一?
那在文化影响下,工人质量差别更大。中国在工作效率上排名全球第四,而在任务完成度上则高居全球第三,是极为少见的能将高工作效率和高任务完成度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同时人还多。(但这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卷”,根本问题是文化层面问题,崇尚儒家思想的地方都会“卷”)
我们再来看看越南,越南最大的问题在于工人质量不高、基建问题,但是比印度好解决的多。目前越南面临最大的担忧就是缺乏合格的工人以及“充足的、便宜的、稳定的”供电。
根据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LOLISA)的数据,越南劳动力市场只有约11%的高技能工人,超过26%的工人受过培训,拥有学位和证书。其余大部分工人缺乏技能,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目前越南虽然人口数量突破1亿,人口也非常年轻,但是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有总人口的7.3%,叠加频繁断电,越南目前能够承载的产业转移主要还是纺织服装这类企业。
虽然中国有人勤快、效率高、基础设施建设好这些有利因素,但同时我们确实面临着人口出生断崖式下跌,未来人口潜力丢失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必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快速完成产业升级,保证就业的前提下,依靠目前庞大市场狠抓高附加产值产业,部分替代房地产这个旧经济发动机,必须赶在人口竞争力消失前做到,我们挑战也是不小的。
但不至于因为中美对抗使得我们制造业垮塌,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其实已经跻身世界顶尖,未来会有更多行业做到,我们可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不过也肯定会动别人的蛋糕了。
因此回到投资上,也不必对我们大A太过悲观,不过确实也得承认我们大A挺拉垮,估计问题出在大家的信心、巨额融资的问题上。最后附上中金一张东南亚市场表现。风水轮流转,别着急。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