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第25届巴展MWC,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行业观察,特此把这些直观感触记录下来,以供交流。\n \nAI叙事兴起,参数竞争降温\n \n以往硬件厂商之间热衷于堆砌参数、比拼性能,这次展会上这种现象少了很多。\n \n大家纷纷讲起了AI故事,更加注重品牌定位的塑造。通过AI技术赋能产品,打造独特卖点,塑造差异化品牌形象,成了众多厂商的共识。\n \n不过,小米汽车是个例外,作为跨界而来的新品类,大家对它充满包容与耐心,人们更关注它的性能、配置这些硬件参数,似乎对它沿用的推广思路格外宽容。\n \n中国企业扎堆,老友相聚盛会\n \n这次展会中国企业的参与度极高,圈子仿佛一下子缩小了。在展会里,感觉一半朋友圈的人都能约着一起喝咖啡。很多朋友跳槽后,巴展反而成了老友见面会。\n \n一方面体现出中国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电子人才流动频繁,同行之间联系非常紧密。\n \n商务洽谈为重,客户交流优先\n \n参展商们一半时间参展,另一半时间都在约见客户。在这种全球顶级展会,与全球top级别的客户交流合作机会难得,谁也不想在客户面前丢份儿。两天开N场会是个常态。\n \n供需齐聚一堂,产业生态尽显\n \n巴展MWC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供应商整合大会。\n \n运营商凭借基础网络优势搭建平台,芯片、系统软件供应商纷纷展示最新成果,硬件品牌厂商则在终端产品上各显神通。\n \n在这里,能看到消费电子产品一整套的供应链体系,从上游核心部件到下游终端产品,完整呈现出行业生态。\n \n日韩终端遇冷,产业上游转移\n \n日韩终端品牌发展势头明显减弱,就拿LG的几款终端AI设备来说,体验感极差,卡顿严重。\n \n不过,它们在逐渐向上游产业链聚集,凭借在材料、精密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强化在上游环节的优势,试图在产业上游重新找回竞争力。\n \n创新百花齐放,概念落地加速\n \n展会现场各种创新产品与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从可折叠屏的新形态探索,到卫星通信在消费级产品中的初步应用,都标志着行业创新边界不断拓展。\n \n过去只停留在概念阶段的技术,如今正加速落地,转化为实际产品面向市场,这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与发展动力。\n \n一句话,中国企业产品出海,大有可为!\n#GTM #华为 #小米 #荣耀 #三星手机 #巴展 #人工智能 #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