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业是高风险行业,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和生产管理的标准方案,他所牵涉的变化因素太多太多,计划再好,也没有变化快,"天时丶地利丶人和"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了养殖的成功,如动态的环境、年成气候、季节天气温度、风雨雷暴等等一切外界因素的变化都不在我们人为意念的掌控之下,一旦有不利变化,随时需要我们主动积极应对作出适时适应性调整,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良好生态养殖环境,以进一步实现养殖成功而作出努力。
简析几点提高河蟹产能效益的措施
针对河蟹养殖对技术是有一定要求的,很多朋友在养殖河蟹的时候,产量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养殖规模一直扩大不了。现在社会和政府领导们提出"健康养殖丶绿色发展丶节本增效丶以质取胜丶环境友好丶不滥用药",,"提质增效丶减量增收丶绿色发展丶富裕渔民"的方针政策,那么我们也应该相应进一步做好并为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河蟹养殖产业,以提高河蟹的产量产值和产能效益的发展而作出努力。
1
营造良好养殖生态环境
种草养蟹,合理搭配多种优良品种水草种植管控养护,改良优化底部底质,并通过合理使用肥水培藻和使用益生微生菌补菌调水养水培养优良清新水质,努力实现养殖水体"菌丶藻丶虫丶草"四位一体的平衡,促进水体小环境物质流益向循环,以管控调改养护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保障健康养殖的成功。
2
选用优质苗种
合理放养密度
在开春早期选用优质健康、品种优良、大小均匀合适的大规格苗种,采取正确的操作进行放养,根据池塘养殖的条件和可容纳性,以及养殖生产管理技术能力,决定合理的放养密度,进行提早放养苗种。
3
努力提高成活率
获得较高回捕率
精心每个环节的生产管理,确保在有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下,适量投喂,增加营养,合理保健,不乱用药,努力做好养护管理工作,相应提高成活率,确保河蟹健康正常生长,从而获得较高的回捕率,也就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4
增加营养
促进积累生长
河蟹的脱壳生长和重量增加是由河蟹的肥满度积累和蟹黄蟹膏来决定的,也就是河蟹的性腺与肝胰腺。河蟹身体的大部分营养都在里面,而外源营养主要就是饲料决定的。因此我们在秋季捕捞之前,一定要增强营养,要注意蛋白的投喂。在为河蟹补充优质蛋白质的时候,最好是使用动物类的蛋白质饵料。优质动物类的蛋白质饵料有利于河蟹的吸收与消化,能够有效的补充河蟹所需营养,例如饲料中加大优质鱼粉含量比例等,可选用正规大公司大厂家生产的品牌优质全营养全价配方优质高档颗粒饲料,以其较高的性价比来养出优质大规格河蟹。
5
适时适量合理补钙
河蟹脱壳是生长中的必然现象,而河蟹脱壳的翻倍率其实也是影响着产量的关键因素。池水中钙、镁、磷等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离子盐的浓度含量和平衡对河蟹脱壳生长有着直接影响。河蟹对于水中的钙元素能够有效吸收,能够明显的提高河蟹脱壳的翻倍率。而补钙最为有效的作用是应考虑补下去的钙在水体中的溶解性和离子活性,是否能够更多有效被吸收利用。很多养殖户都会在池塘中泼洒生石灰来提高池水的钙元素含量,但其实石灰的溶解率是非常低的。而且还会对水质造成影响,所以还是不要使用这种方法,最好是增加饵料中活性离子钙和复合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离子营养盐的含量比例和合理的平衡,满足河蟹生长的钙需求。
6
提高溶氧量确保成活生长
在养殖河蟹时,水体中的溶氧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溶氧量没有达到标准的话,那么河蟹的成活率会直线下降。因此我们在养殖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水体中的溶氧。在池塘中种植适量的水草,不仅能够为河蟹提供遮阳栖息的场所。而且水体中的溶氧有一大部分都是来自水草的,所以能够有效的提高水体溶氧量。但要注意的时候,晚上水草进行呼吸作用时也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因此水草种植面积也要着重注意。一般保持在池塘面积的40~60%左右。
7
加强饵料合理投喂
饵料的投喂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除了要提高饵料的营养之外。还要注意投喂方法,遵循定点定时定量的原则,根据河蟹的生长习性及进食量等合理的调整饵料投喂量。在池塘中设立好检查台,将饵料分散全塘投喂以利促使河蟹就近进食,这样不仅能够使河蟹养成一个良好的进食习惯,还能够更快更好摄食饵料。避免饵料浪费变质污染水质和长时间浸泡造成营养散失。
我们精心河蟹养殖事业,注重可控生态建设,营造健康养殖理念,提高河蟹的成活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河蟹的产量产能效益。我们应努力为河蟹产业的良好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作出应有的努力贡献。
"菌丶藻丶虫丶草"四位一体
有益物质流循环和平衡
虾蟹生态健康养殖池塘"菌丶藻丶虫丶草"四位一体益向物质流循环正常,良好的生态平衡才是养殖成功的首要保障。
水产养殖池塘中任何生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若能在池塘养殖水体的物质流循环中产生动态平衡了则都是好的。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系统,在平衡状态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因而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须知自然界万物都是双刃剑,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对于自然界生物来说,例如,老虎吃人、吃动物,是人的天敌,多了,是“害虫”,需要灭杀;而少了,山野动物多了,草原草没了,生态失衡了,那就需要保护了。那老虎是“有益生物”还是“有害生物”?
同样的道理,池塘水体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生物是细菌,其中某些细菌多了,造成生态失衡,需要控制甚至杀灭,我们说它们就是“有害菌”;其中某些细菌少了,生态也失衡了,那我们就需要去补充,我们就叫它们为“有益菌”。也就是说,对于某个具体的池塘,少了的那种细菌就是“有益菌”,多了的那种细菌就是“有害菌”。因此,并不是某种细菌一定是有害菌,某种细菌一定是有益菌。可能这种细菌现在少了,我们称为有益菌,那么,如果明天多了呢?自然成为有害菌。
对于许多物质来说,道理也一样。例如氨氮是有益还是有害?关键要看什么地方、具体相对剂量。例如,一些新开池塘在养殖前期,池塘水体中氮源不足即氨氮太低则藻类无法生长,我们需要添加,是“有益物质”;养殖后期,由于饲料投入量大,如果氨氮偏高,造成鱼虾蟹中毒、池塘生态失衡,那此时氨氮当然是“有害物质”。
又如,在养殖中后期,氨氮高了,碳氮比不平衡,缺碳时补“碳”,针对处理氨氮,碳是“补品”;但如果氧不足时,碳氧比高了,补“碳”无异于投毒自杀,碳是“毒品”。
所以,池塘中任何生物、物质,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能平衡了,都是好的。所有池塘投入品也一样,都必须根据需要去合理使用,再好的东西使用不恰当,都可能成为毒药,引起灾难!所谓“补”是相对于“缺”而言,那么缺什么补什么是对的,反之不缺滥补那就真成了适得其反。
虾蟹养殖池塘是一个小水体,也有其自身"菌丶藻丶虫丶草"四位一体的平衡,促进物质流益向循环才是养殖管理中养护调改的努力方向。适时适量适当使用补充有益菌,培养好的菌相,让益生菌参与池塘生态平衡这是补菌培菌的目的。肥水培藻,适度培养有益藻形成好的藻相,同时也抑制了有害藻(包括青苔、蓝藻等)过度滋生繁殖生长危害养殖正常。通过对池塘浮游动物"小虫子"适度管控同时也有助于菌藻平衡和菌相、藻相把控。虾蟹池塘合理栽种养护管控好水草的意义和作用则更是让其成为养殖成功的守护神。作者:金兴水产养殖 周新中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