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听美玲老师讲述南洋工夫茶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不敢忘记”四个字,令我鼻子发酸,为之动容。\n——不敢忘记自己从何处来,\n——不敢忘记自己血脉里,与故土的勾连。\n工夫茶,在别处,可能是柴米油盐,可能是闲情逸致,可能是参禅悟道,然而在马来西亚华人,那是连接着故乡泥土和风味的情感纽带,是味觉上的精神寄托——我人离开了家乡,至少我身边还有来自家乡的茶。美玲老师说,她的母亲那一代人一生都惦念着再回到故土看一看。\n而老六堡茶的“药效”,在别处为“养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苦难历史中却是实实在在的“救命”茶。鸦片战争后的大迁徙中,许多华人听信英国殖民地采矿公司的诱惑与蒙骗,被以俗称“卖猪仔”的形式送到马来西亚矿山采矿,马来西亚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湿气重,华人矿工生存和工作环境极度恶劣,大量华人在长期苦力劳作中被压榨致死,生存率极低,而六堡茶因其祛湿解暑功效,相当程度对抗了马来西亚的湿热气候,解救了矿工生命。\n上一届工夫茶博览会,与美玲老师相识,品鉴了六堡茶专场,但没能预约到乌龙茶专场,这一次弥补了上一次的遗憾。\n一席三茶,层层递进,体验到南洋工夫茶对乌龙茶中的“果酸”风味和舌底鸣泉般生津的感受——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同样是武夷岩茶,香港、台湾、南洋和大陆各地根据地方气候以不同的演绎方法呈现不同的风味和味觉审美——饮茶,从来不是一件可以“标准化”衡量的事。1933B700滋味很开阔,很干净,70年代敦煌乌龙则呈现药香,尾韵绵长。\n茶会这一天,苏州下大雨,美玲老师、颜老师在早上提前把一部分茶在炭火上焙了一下,并采用南洋工夫茶中最有特色的“去芜存菁”方式——将一只杯子倒置于茶壶口,浇淋热水的方法,为陈茶“去除杂味”——南洋茶人们在长年湿热天气中,积累下了最完善的工夫茶藏茶和去杂的经验。\n凤南飞:功夫•工夫\n时间:6月1日\n主泡:颜佳樑\n品鉴茶品:\n2013 年「木槿花」南洋印记重火水仙\n1993 年 B700 武夷岩茶总厂特级水仙\n70年代敦煌乌龙(福建海堤出口)\n \n#东方茶文化 #中国工夫茶博览会 #南洋工夫茶 #苏州本色美术馆 #本色 #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