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部分,总体上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并没有乐观积极的论断,朋友们可能会问,这是在看衰自己从事的行业吗?当然不是,从大环境来说,第一,产业地产和传统地产等周边赛道相比,下行的刺痛暂时没有那么剧烈;第二,我们要笃信实业兴国、产业升级等战略是坚不可摧的基本面,相信这个行业在宏大叙事中的分量;第三,行业的绝对机会在缩减,但行业也有一小部分自留地,提供给有备而来,愿意承受阵痛、革新自我、逆流进化的从业者。基于以上,关于产业地产投拓工作的未来路径,有以下几点构想。
旧打法:机会主义中寻找必然性
直击遗珠与宝藏
但第一类项目的问题就在于:看上去美得很,算下来娶不起。时至今日,优质项目的准入门槛太高了,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拿出来的压箱底地块,都是满心期待能换来可持续的优质税源,以及亮眼的产业呈现,因此在供地考核指标上,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甚至协议里还有许多隐藏的杀招,让开发商和地块不得不长期绑定,极致考验运营和资源整合能力。
另一方面,这类地块的拿地周期往往也相对较长,产业主题的储备、协议的谈判、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都是艰巨的硬仗。如今产业地产的政策环境更迭周期大大缩短了,一个蓝海市场可能在1-2年内就变成内卷的修罗场,如果战略纵深过长,把时间虚耗在个别地块的博弈,过多占用企业的人力和其他资源,有可能在1个项目的周期里,丧失3个项目的机遇。
在肉眼可见的优质项目上长期押注,全力肉搏,还要面临友商的强势PK,这种项目虽然最终可能有不错的业绩表现,但在变量激增的大环境下,只适用于干一票挣钱走人的玩家,不适合长期主义者,长期主义者不会拿机会成本押注。
因此,还在专注于传统拿地开发业务的友商,建议可以拿着放大镜,把自己的资源区域再筛一遍,查找有没有低门槛、短周期、有支撑的项目机会。如果要进行项目画像的话,那大概率是“2000-4000亿GDP、400万以上人口、政府态度开放、债务压力较小、存在产业转型、友商尚未深度涉足”的区域,如果有成规模的拆迁改造计划,那就更是宝藏和遗珠了。此类区域,在分割政策、规划指标、产业准入、税考等方面,多半不会设置不切实际的门槛,甚至在自持比例方面都有一定可谈空间。
比如在本系列的上一个篇章提到过的徽北地区园区,入园企业全部属地化,几乎无门槛,地价极其低,还配置商住地块(2017年),友商把厂房玩出花来了,开发了英伦厂房、德式厂房、现代简约厂房等等,在当地大卖,显然盈利非凡。当时这个徽北城市GDP只有2000多亿,也没有什么高新技术产业,但作为安徽省人口数量第二的城市,它一定是有相当体量的制造业支撑的。虽然该地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今非昔比,但类似这种有一定人口和产业基础的城市,在中部区域还是能找到一些近似样本。
另一类是结合城市的特色产业基础、发展规划和基建动作,适时布局一些产贸、产商、产教一体项目,把特色产业与特色贸易、城市商业、职业培训相融合。没错,专业市场的周期已经过去,但地方特色产业仍在不停自我迭代,这些年随着武夷山岩茶价格的持续走高,闽南系甚至外省很多资方进山制茶,甚至带动很多品牌运营方到武夷山寻找切入点;以及我多次乘高铁经过的湖南耒阳,随着中山、南海的产业迭代和梯度转移,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可小觑的童车产业。而这些城现象,往往并不会出现在主流友商的城研报告中。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夜观星相,不甚落入水坑,路人将其扶起,泰勒斯说:吾观星相,明日恐有雨。路人笑道:你丫路都走不利索还看星相!并判定泰勒斯其不接地气,但第二天果然下起大雨。泰勒斯的落水只是他个人的窘迫,但他对下雨的预言,在古代是能影响到生产和战事的。
讲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企业一定要有一颗具备思维和建构能力的战略头脑,开展从战略到战术到出招姿势的深度研究。谋定而后动,宁可在前期阶段耗费一些时间成本做足功课,强于贸然试错。
新路径:跳出土地玩转土地
有形空间中提取无形价值
产业地产对政府政策敏感性强,依存度高,物业出售受到严苛的产证分割限制,出租的回收期过长,靠传统的开发及盈利模式,资金回流速度缓慢,产业地产企业面临巨大运营压力和风险。产业地产传统的重仓押注在土地和建安的开发模式日渐式微,转型和寻求多元的利润增长点势在必行。
看看友商,联东的业务模型就包含“新增土地、存量盘活、管理输出”,中电光谷早就提出“跳出地产看地产”,即使是最执着于拿地的浙系企业万洋,其项目中持有配套部分的运营,是园区收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对于自定义为“长期主义者”的开发商来说,在充斥不确定性的发展阶段,单一业务风险极大,因此只要力所能及,更需要主线之外的分支业务和探索业务加持,形成相对稳固的业务三角支撑全局,其中主营业务保障阶段性营收,夯实品牌蓄力,壮大基本盘;分支业务为现有能力基础之下的多元化延伸;探索业务为有规划、有计划、有保障的前提下开展的试水型业务,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市场变量做好提前的能力和资源储备。这样在政策和市场双重紧缩的情况之下,也许是另辟蹊径,为企业和团队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变通之举。
打个事后诸葛亮的比方,如果时间回溯到2013的湖南或2018的福建,我会设计的产业地产打法会是:强研判,强投拓,找准金主,收割一波低投资条件、低招商门槛且具备市场支撑的项目,迅速规模化,农村包围城市,获取腾挪空间;而时至今日,我会认为中小玩家最好强招商,强运营,抱对大腿,寻找宝藏项目之外,玩点轻量化业务更有生存预期。
轻和重,临界点在哪里?
近年关于园区轻重资产的讨论很多,我不是很同意“投资开发=重资产,服务输出=轻资产”的一刀切的划分模式。这几年大小友商在核心业务方向上,做了非常多样化的尝试,小股操盘、代理包销、定制代建、品牌输出、以综合规划为先导的全流程综合运营,有很多现成的作业可抄,也有很多新玩法等待创新。值得期待的是,我目前已入局以运营核心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玩家,从而有机会在“运营驱动型”业务模式上,获得更多探索和演绎的机会。
不论轻重:放弃孤立主义,
解除地域屏障,拥抱多元合作
这些年我在不同城市从业,发现产业地产招商圈子内,以城市为单位的互动非常频繁,资源流通、信息交易非常普遍,不断有区域性的行业组织出现,不过除了少数全国布局的企业之外,很多友商的发展思路和资源储备都有比较强的属地化特征。
投拓与招商相辅相成,高度关联,所以在投资拓展工作布局上,不仅要有适度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更要有开放合作的精神和共享互助的心态,以及放眼四方的格局。第一,不仅从业者个人要混圈子,企业也要有加强品牌露出和合作伙伴开拓的意识和行为,不要圈地自萌,失去深度交流机会,导致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第二,前文所提及的“宝藏遗珠”类项目,往往埋藏于自己不熟悉的角落,在他人的眼前蒙尘,因而需要找到寻宝的领路人;第三,这几年从业者跨区域工作的现象更加普遍了,但不同区域之间的园区企业与行业组织之间交互有限,还有进一步发展“大融合,大互动”的空间。
在此也预告下半年的一个重头计划:9-10月间,我准备借力福建与湖南的资源,发起一场两地之间的园区同业活动,邀请一批福建园区企业代表,前往长株潭考察标杆园区,并进行深度交流。
今年上半年我深度参与了福建省产业园区联盟的工作,跨区域联动就是联盟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探索方向,接下来计划建设联盟闽南分部,希望能通过行业组织来尝试强化行跨区域协作,使各条线尤其是招商与投拓同仁的信息互动、经验分享、人才交流更加密切和有的放矢,带来一些切实有效的合作。
综上
文章来源:惚然纪元
免责声明:凡本公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号原创转载及商业合作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