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周刚刚落下帷幕,两大博览会的结束为这场艺术盛会画上句号。博览会的艺术影响力姑且不谈,更有意思的是今天的大型城市——尤其是上海——早已超越单纯的城市功能,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艺术展示平台。环绕上海的中小城市的艺术从业者们,每年都会在这特定的“艺术时节”聚集到上海。打一个比方,有点像乡村的集会,正如东北的早市或乡间的集市,你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各种特色小吃、地方穿搭、生活习惯,游客们可以在几小时里领略当地风俗人情。而上海则是这样的艺术“集会”的超级样本:一整个地区的艺术生态系统都以它为中心,平时分散在各地的小团体,在一年中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到这里汇集,彼此交流、展示成果,仿佛出于一种不可抗拒的使命感。\n博览会期间,各画廊的目标不仅仅是吸引藏家,一些中小型画廊也借此机会展示、交流,甚至将微信好友的数量翻倍。尽管时常有人说博览会的水平一年不如一年,销量也在下滑,但反过来想,每年的博览会依旧让人期待。毕竟,这里是艺术圈里的一场盛大聚会,见老友、会新朋,更新艺术资讯,一年中最密集的信息交换都在这几天里完成。这种信息交流往往也暗藏着下一年艺术机构的展览趋势,有点像提前放出的预告片,艺术人们在这片平台上了解今年的潮流,预测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n \n回到更广的视角,拿国际双年展和博览会做横向比较,往往会被期待其“国际视野”,似乎在讨论某种发展的高度。但何谓国际视野?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在威尼斯双年展,许多讨论围绕全球战乱等大背景展开,激发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艺术表达。而国内的博览会更多聚焦于当前的经济、文化话题以及艺术现状。即使它有些下滑和局限性,若干年后回看,这也是一段真切的历史记录,映射着当下的真实情境。\n#看展 #博览会 #在展览现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