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像是一次产业试图自我定义未来的系统性探测,在这记录一些非技术人员也非汽车行业从业者视角下的,注意到的信号。
能源焦虑与技术博弈的现场感
纵览全局,现场出席的不仅有整车制造的企业,还有能源相关的、材料零部件相关的。整车企业大方向上看起来都不再只押宝纯电动路线,氢燃料、电子汽油等等“备选方案”们,以模型、系统结构的形式同台亮相。
这也许不意味着产业真的准备好全面转向,而是一种显性的策略分流:面对原材料供应链风险、电池技术瓶颈与基础设施不均,车企采取多路径下注,是当下最稳妥的应对方式。不过也可以反映出新能源方向的行业共识尚未形成。
未来出行场景的雏形化呈现
封闭式座舱、机器人/狗出席、车驾爆炸结构、小型飞行器琳琅。也许设想和演练并不成熟,也许还在概念阶段没有落地,但没有关系,意图并非会直接指向市场,意图可以是提前在公众与行业面前展开一种交通叙事的预演。车和车辆可以不再是行业标准终结,而是城市系统的一个节点。
大量非整车厂的供应商、构件商、材料商在展会上亮相,他们所承载的不是品牌感,而是底层技术的完整性。
比如车身结构模组、储能外壳、车载环境系统等组成件,构成了整个汽车运行系统的“骨架层”。
这些摊位流量有限,但技术细节丰富,在关税动荡产业链机敏的当下,或许可以暗示未来整车制造越来越依赖分布式专业化供应,而非大厂闭环生产。
一些展铺也在尝试将未商业化的技术主动暴露在展会现场。负责讲解的人员不是销售,而是研发系统调拨的。原理、构架、系统运作方式倍清儿。
可能这是一种由销售思维向技术适度公开过渡的迹象,可窥见产业正从拼产品转向拼能力。
本来以为的展会是琳琅满目的以车辆能源创新为主的解决方案,但是现场的呈现更像是一次系统更新逻辑的排演。
能感知到整车之外的部分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技术仍然硬核,但边界越来越广泛。被忽视的服务,作为人的共情,IP,场景设计,游戏体验……无论是面向普通人能买得起的,还是面向经济基础之上的,也许谁能统合这些要素,谁就会有资格定义下一个交通时代的基础逻辑。
Who knows?拭目以待:D
#车展 #会展 #展会 #国际展会 #上海车展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设计 #智能制造 #展会现场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