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履带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链式给煤机  无级变速机 

裴中阳:作茧自缚乃品牌定位最大软肋

   日期:2024-05-09 08:53: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2    评论:0    

请点击上方“战略定位”关注本公众号

首先要承认,旨在解决企业产品传播沟通问题的定位理论,在市场推广上的确简单有效。

然而,由于一方面强调聚焦、专注以便“在小池塘里做大鱼”,另一方面要快速“占领客户心智”而不遗余力地广而告之,因此,定位理论的致命软肋就是因静态、僵化而作茧自缚。

君不见,“好空调、格力造”——成功占领客户心智的格力电器,再也撕不掉“空调”单一产品的标签,开启“第二曲线”之路难免屡战屡败。

一、强调聚焦的定位理论,实践中失之静态、僵化

1981年,广告公司合伙人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合作出版《定位》。该书一炮走红,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富影响力的营销学与广告学著作”。

其核心思想是:要在传播过度、选择过多的时代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有一席之地;市场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或市场,而是潜在客户的心智。

因此,(品牌)定位的本质,就是你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如何独树一帜。比如,在小池塘里当大鱼,好过在大池塘里做小鱼;通过不断的产品和市场细分,你往往可以找到一个做第一的机会。

1986年,二位作者再推新书《商战》。

他们指出,只有进行聚焦,定位才不会局限为一个传播概念;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使其品牌成为该品类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代表,是赢得心智之战的关键。

说到底,里斯、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就是通过独树一帜而“争夺心智资源”,依靠差异化定位而使品牌形成自己的“区隔”,在消费者大脑中抢占有利地位的最佳途径就是“成为一个品类的代表”。

不难看出,定位方法论的先天缺陷就是静态、僵化:无论主客观情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定位一旦确立就不能再予以改变。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试问:小池塘里能长成大鱼吗?

而且,小池塘里最先缺氧致死的,肯定是大鱼。

据说,在两轮电动(自行)车领域,竞争厂商大多成为定位理论的忠实信徒。

从“跑得最远的电动车”“跑得更远的电动车”,到“没电还能跑的电动车”,客户心智被搅得头昏脑胀。

2023年,小牛陆续发布三款智能电动车新品,分别对外宣称为史上最远”“史上最快史上最能装

试问: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与众不同”吗?

请记住,任何“第一”和“最好”,都是一个时点上的静态现象。

二、抢占“客户心智”的定位工具,终究难免作茧自缚

地球人都知道,最高的山峰是喜马拉雅山,但对第二高峰却无人知晓。

作为消费者,往往只对“第一”“冠军”印象深刻。

既然只有“争夺心智资源”才能“成为一个品类的代表”,那么在实践中,采用定位理论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加大营销费用、强化市场推广。

在“好空调、格力造”的加持下,自2005年起,格力电器一跃成为家用空调的全球老大。

2014年,格力空调宣布与成龙解约代言关系。主要原因是,格力4年时间付出6000万元的代言费,但感觉价值有限。

到了2016年,董明珠在一次公司内部会议上明确指出:空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百分之三、四十,神仙也没办法弄了;要增长,就必须寻求其它出路。

随后,格力电器积极推出晶弘冰箱、大松生活电器,甚至向新能源汽车、芯片和医疗防疫产品等领域拓展。

看到了吧?

由于“好空调、格力造”太深入人心了,格力电器的冰箱、生活电器(电风扇)等新品系列,不得不打造晶弘等新的品牌。而不愿意花大钱再请明星代言的董姐,干脆拉上“隔壁老王”自导自演。

当然了,相对于央视以秒为单位计算的天价广告费,明星代言费不过是小菜一碟——不管你是否真的“掌握核心科技”?

对于客户心智,占领难、改变更难,因为有自我打脸之嫌。

撕不掉的“好空调”标签,成了董姐心中的痛。

截至2024430日收市,格力电器公司市值为2372亿元;而同城死敌美的集团,公司市值高达4865亿元。

相比之下,美的集团从不固守一个产品品类,以多元化的白色家电业务为基础,收购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德国库卡之后,快速向数字化平台、智能化制造转型,客户心智及自我基因均没有什么先天障碍。

对于里斯、特劳特,美国权威媒体分别评价为“全球十大顶尖商业战略大师”和“高于迈克尔·波特的营销战略家”。

应当说,定位理论在营销传播层面确有独到之处,但被人为拔高到战略高度并加以神化,则在理论上是一种误读,在实践中更是危害匪浅。

不幸的是,二人在中国均被神化成了“战略管理”大师,定位理论甚至披上了“战略定位”的马甲。

三、动态扩张的战略定位,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真正的战略定位,是指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扩张路径,表现为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竞争地位三个维度。

所谓产业边界,是指企业所从事的产业范围的宽度和跨度,决定了扩张路径与资源配置;所谓商业形态,是指企业在产业或产业链上得以存在的业务形态和组织类型,决定了商业模式与组织模式;所谓竞争地位,是指企业在产业环境中的竞争地位,决定了竞争策略与盈利水平。

请注意,与大张旗鼓的品牌定位不同,战略定位旨在企业自己真讲、真用,而无需花大力气去教育引导市场、占领客户心智。

请看华为官网首页:“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

上述战略定位鲜有人关注,但对华为的“战略解码”必须由此入手。

其一,在产业边界上,积极由2B的基础设施向2C的智能终端扩展。

最初,从电信设备业务向智能终端产品延伸并不顺利。加之受欧美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对外出售手机业务受阻,华为被迫将2C战略进行到底。

2018年,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下滑3%的背景下,华为手机销量突破2亿部,实现销售收入3489亿元,撑起了公司的半壁江山。

其二,在商业形态上,主动由传统的经销代理商,到自主研发的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

赚到“第一桶金”后,任正非清醒地意识到代理生意做不久,1989年开始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

2005年,华为的商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简单地卖通信设备,而是提出要做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

为将“提供商”做到极致,华为的兴奋点不是商业模式创新,而是长期坚持大手笔、国家级地进行研发投入。

其三,在竞争地位上,及时由模仿跟随、竞争并跑到业内领跑跃升。

为防止“芯片断供”,早在终端业务公司成立时,华为就成立了海思半导体公司。同样未雨绸缪,2012年华为开始研发独立的操作系统,制作鸿蒙“备胎”。

不难发现,华为尊重客户、重视研发的终极目的,还是要把握乃至引领产业发展趋势。而且,华为重视合作联盟,但从不热衷于投资并购。

诚然,华为定位“全球领先”有点过早,退一步为“国际领先”方显大智慧,所谓“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组建“十大军团”、向产业互联网领域进军后,华为的产业边界也跳出了ICT行业。

战略就是方向,定位就是取舍(没有取、何以舍),决策就是决断。

方向对了,事半功倍;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向错了,努力就是犯罪。

品牌定位简单有效,但作茧自缚;战略定位引领方向,且决定未来。

延伸阅读:《战略定位》,裴中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工作邮箱:ggcpei@sina.com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