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履带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链式给煤机  无级变速机 

百草园里“刨”出科学课、特色产业中绘出生态图……各地遍开科学教育之花|科学向未来

   日期:2024-05-09 08:15: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5    评论:0    

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是科学教育开展的关键。有的乡村学校面对科学教育资源短板,在土地里从无到有“刨出”一条科学教育发展之路;有的地区立足区域特色产业,链接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科学教育特色名片;有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每一位孩子构建科学探究的乐园……各地各校遍开科学教育之花。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向未来”——

北京:

百草园里“刨”出科学课

京郊乡村校玩转科学教育

曾经北京郊区的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存在一些资源短板,但是近年来,京郊学校对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并形成规模,科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更加精进,学校积极利用、挖掘周边可用资源,走上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教育发展之路。

从无到有

一批学校构建科学教育特色

2019年以前,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除了国家课程科学课、信息技术课之外,没有别的科技教育特色。随着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学校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怀柔全区要求从三年级开始上编程课,学校聘任了国科大教授为科技副校长。有了这样的科学教育氛围,这所农村学校决定以科创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校特别创立了“小图灵”科技社团,带着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各种编程作品。学校不断研发适合农村学生的编程课程。目前已形成跨学科科创课程和“科创”校本课程群,构成了“智爱课程”的“智课程”体系。

作为一所建校不到10年的新生代学校,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从建校之初就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工作,通过盘活校内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实践场地,推出特色品牌活动,比如“丰收节”“山楂树之约”“科学种植节”“巩华家宴”等,把科学的盛宴带到了学生们身边。

摸爬滚打

教师土里“刨出”特色发展之路

科学学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校科学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学校位于密云区东北部,是一所山区学校,距区政府20多公里。学校拥有北京市山区学校第一个金鹏科技团,建有一个1500平方米的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基地——百草园。学校的专兼职科技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25年前,学校科技教育主要负责人朱秀荣和20余名师范毕业生作为一批新教师来到学校。他们在没有绿化、满是空地和“荒地”的学校,带着学生走上了“刨地”“刨药材”“栽种药材”之路。随着一棵棵药材的成活、生长,空白的校园变为了如今的“百草园”,成为学校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校外大课堂”。在此基础上,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讲堂俱乐部”“药材学院”等主题课程在这里应运而生。

融合聚力

学校在内外资源上苦下工夫

延庆区是生态涵养区,在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方面是个宝库。延庆区第二小学借此整合资源开展生态教育,打造探究课程。探究课程是延庆二小“三位一体”科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充分挖掘周边社会资源,与延庆科技馆、世园公园、北京金栗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社会资源单位积极合作,开展科技教育。最开始,一些基地没有系统的课程,于是各学科教师先到场地进行考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参观路线和任务单,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参观、体验。

一些京郊学校利用校外资源,也有一些学校积极拓展校内资源,在校园空间上做“加法”。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小学在教学楼六层为学生打造了400平米的科技探梦体验馆,创客探究活动室、科普宣传区、航模体验区、汽车模拟驾驶区等应有尽有,学生们可以尽情开展科技探索。学校还将楼梯空间巧妙利用起来:东楼梯变身“动物楼梯”,呈现海洋、陆地等动物的生理、繁殖,以及濒危动物的相关科学知识;西楼梯变身“植物楼梯”,呈现种子、根、茎、叶、花、果等植物不同阶段的组成结构、生长过程、繁殖方法等知识。

在这些大处着眼的整体建设之外,学校还有小处着眼的细节。比如,水房的太阳能,在学生洗手的时候,就能看到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校园里每一种植物都有小名片,介绍了植物科属、药用价值等相关科学知识。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科学筑梦做好加法

多方协同培养人才

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做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交出了一份答卷。

用好社会大课堂,夯实科学教育“基本盘”

在建好基座“硬场景”上下足功夫,在丰富文化“软场景”中亮出实招。23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文脉传承让青羊一直具有推动科学教育落地生根的土壤和优势:在校外,这里有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科技馆等大批社会科技资源汇聚,提供了多元且坚实的环境基础;在校内,这里有昆虫博物馆(泡桐树小学)、蝴蝶生态博物馆(同辉国际)等校园博物馆,拥有各类独具特色的沉浸式学习场景。青羊区链接校内外优质资源,丰富科教活动组织形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多种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实践活动由“短期”变“常态”,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双向奔赴”。

开辟科学教育育人“新场域”,掀起“人人参与科技创新、处处释放创新活力”热潮。全区中小学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内科技活动,并将科技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区教育局会同区科协连续多年举办覆盖幼、小、初、高全学段的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三年共收到发明创造、科技论文、科幻画、实践活动等6类作品近9000份。

强化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学素质提升。组织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家、优秀科技工作者走进中小学校园,举办高质量科普讲座,用鲜活的科学事例和自身事迹激励引导学生发扬科创探究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全龄阅读在青羊”系列阅读活动开展科普专场,24名学校科技辅导员带领近300名学生代表共读科普读物,走进科普读物中的神奇世界。

立足区域特色产业,绘好科学教育“生态图”

近年来,青羊区打造以航空科技为引领、产城融合的天府动力源——青羊航空新城,坚持以教育为基,把最好的教育资源投入到航空新城建设当中,并与航空工业成飞公司政企共建青羊航空新城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启“K-15”青羊航空学区架构,着力打造“教育版歼20”。泡桐树幼儿园、石室联合中学、石室中学等学校陆续入驻成飞片区,片区内学校依托航空工业成飞公司,做优做强航空科技教育特色,航空科技教育特色“名片”扬帆启航。

以成飞中学为例,学校在“名校基因”和“航空基因”的双重加持下,已编制形成金字塔式三类航空航天课程体系,研发航空工业成飞博士团队必修课20门。邀请航空工业成飞航空专家开设航空航天类讲座,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祖国航空科技发展背后蕴含的创新智慧。

聚焦高质量发展,贯通科学教育“立交桥”

鼓励学校探索开发满足不同学段的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创新型校本课程。在开足开齐中小学科学课的基础上,促进高中理化生课、信息技术课等学科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各学校“因校制宜”编制如《草西“皂房子”》《我爱发明》《项目设计十法八部》《自然智慧课程》《趣味科学》等科学类校本课程约50项。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设“魔法科学”“未来太空”“人工智能编程”“自然科学实验室”“科技模型”“昆虫探秘”“机器人编程”等科技类课后延时课程,让科技教学凸显学生味、突出创新味、实现教育味、融入生活味。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青羊区从系统理解科学教师角色定位、优化调整科学教师培养内容、更新迭代科学教师培养方式、贯通科学教师职前和职中培养等4个方面全面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再培训,形成了“学科周活动”“课堂教学展评”“作业设计展评”“命题设计展评”等多板块科学教研主题活动。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

为每一位孩子构建科学探究的乐园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以“为每一位孩子构建科学探究的乐园”为科学教育工作宗旨,全方位、系统化地为孩子们创造享受科学教育的平台。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红领巾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有主题、有特色、丰富多彩、内容新颖的科技活动,以专题形式贯穿于每年的活动之中,深受学生欢迎。

每年的4月—6月是学校最具特色的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6月科技嘉年华,学校设定不同的主题,“挑战营地”环节以动手体验、实验探究为载体,变革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体验身边的科学技术。“科技梦工厂”环节里有来自于人工智能展区的智慧交通展示,还有“创客市集”环节的跑跑卡丁车、超级空气炮、吹球过河等系列活动,通过科技游戏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作为国际生态学校和国际湿地学校,红领巾学校带领学生在湿地活动中学科学,学生们进行水质检测,研究过滤系统。大家在湿地活动中制作生态瓶,在生态瓶中准备砂石、土壤、苔藓等,都体现出学生们对湿地的探索能力。

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在2018年,红领巾学校尚美校区把STEM教育这一课程设置方式,创造性地融入到科学课程的发展中,形成了“S+STEAM+M”的新型课程体系,聚焦学生科学素养提升。

“生活处处有科学”的概念也被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不仅做实验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实验做完后还要回归到生活、应用于生活。针对学生关于校园和公园的桂花树为什么不同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制作统计表,进行观察和记录再进行分享。在这样的方式下,孩子们养成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的习惯。

科学课离不开实验。为了保障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对每节课的实验进行思考,学校以三个校区为单位,每个校区教师精备一节课或一个单元,再以集团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分享对实验方法的思考,共同探讨实验教学的构思设计。

培养科学校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红领巾学校科学校队既有主题式的校队,又有年段式循序渐进的课程,目前共有六百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在府河观察矮蒲苇,三四年级进行现场观察和绘制,用自然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但到了高年级,则还要涉及植物的繁殖和移栽。两个同样的任务,不同年级学生完成的深度却不同。

通过实验,孩子们短期内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相关基本原理,于是便可以在不同主题的校队里开展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让课堂内的知识在课堂外得以延续。孩子们涉猎的面广,但通过校队的训练,孩子们能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长期持续的研究,帮助他们形成长期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