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履带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链式给煤机  无级变速机 

业务方向|央企建工企业的融资能不能做?!怎么做?!

   日期:2024-05-09 02:40: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0    评论:0    
大家好,我是三人殳(shū),一个长期专注于工程建设金融领域的家伙。
前几天,在前东家做的一个客户发生了多起关联公司股权冻结的事件,这个客户前几年已经在港股上市了,是建造特大桥某种材料、预应力材料的供应商。
这个客户港股股价从2022年年底大跌,主要原因是大股东爆仓,港股股票被贱卖。细看一下,从2022年年底到现在,股价一直是在低位。
A股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因为A股流动性资金多、承接能力强,很少会导致股票跌幅那么大,港股市场缺乏流动性,且没有涨跌幅限制,已经出现过多起这类情况了。
2019年夏天,工建哥专门去过这个客户的安徽公司和浙江公司,去车间里面做过尽调。总的来说,产品有技术含量、有市场占有率,由于供应的是特大桥材料,所以下游客户是建筑央国企,最终收款有保障,总体资质不错。
那么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问题就出在下游建筑央企客户账期太长,付不出钱了。
工建哥这里讲三个逻辑、一个趋势、一个方向:

第一个逻辑:业主方没钱,是建筑央企为没钱的根源

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参见工程建设金融领域未来可期。工程建设行业中,最终资金来源是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这三个行业的投资,加起来占整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75%。并且基础设施、房地产的投资是很集中的,制造业投资就很分散。
基础设施投资,体现在政府卖地、税收收入循环。在以往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下,地方政府或城投的资金循环很简单,修建道路及市政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随着周边配套完善、地价逐年上涨)→→招商引资→→税收增加→→修建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政府想卖地,但是能不能卖得出去,要打个大大的问好了,贴一张克而瑞的供地的图就清楚了:
图片来源:克而瑞研究院
房地产投资,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的循环。修建新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利率降低→→地产需求增加→→开发商拍地、政府卖地→→造房子→→卖房子→→回笼资金。
但是,2024年3月新房新开盘去化率都降至28%了,4月份稍微回升至39%,像上海外滩壹号院这样的日光盘,仅仅是极个别的现象。下面是新开盘的去化率的折线图:
图片来源:克而瑞研究院
施工企业的两大业主方政府(城投)、开发商都有钱,施工企业项目回款及时,并且项目回款是根本,这样对供应商的付款、偿还融资款也及时,这样的正向循环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现在这两个循环明显断掉了,施工企业承包的项目收不到工程款,整个上游产业链都受到了极大的拖累。
工建哥亲身经历看到的,浙江一个百强县,基础设施修路架桥全搞好了,规划的旅游城、配套的住宅项目却烂尾了,政府只有投资、没有收入。

第二个逻辑:建筑央企同质竞争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善

工建哥在2019年底《特级施工企业大额保理授信要点探讨》提到的、早已存在的建筑业“竞争较为激烈、利润率较低”的现象一直没有解决,并且愈演愈烈。
比如之前的垫资施工的现象,发展到现在,为了拿到项目,继续工程垫资施工已经是常规操作,有的以履约保证金等各种形式,帮助业主方配资拿地;有的融资贴息,牺牲部分施工利润换取工程回款;有的施工方干脆通过对自己有追保理的模式,先拿到钱再说,至于到期业主方能不能按时还上资金方钱,自己是否还要将已经收到的钱再掏出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一些建筑央企的转型、多元化,实际是多元化到别人的主业了,这类转型、多元化,从全行业看,还是同质化竞争。比如以前主做房建总包的央企,转型到公路、市政总包了;以前做铁路、冶金总包的央企,转型做房建、公路、市政总包。

第三个逻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现在金融机构对建筑央企的支持,主要还是资金支持,模式太单一,工程建设行业内的问题,甚至是运营类的问题,金融机构很少能解决。实际上,金融机构只是靠着建筑央企、以建筑央企为核心企业做资金业务的。
很多建筑央企的核心诉求是接业务、控制成本费用去施工、收款,而资金业务只是辅助。2023年央企的考核已经从“两利四率”到“一利五率”了,包括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营业现金比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你细品其中的含义。

一个趋势:工程建设金融必须做下去

以保理为例,之前也有提过,工程建设、能源、医疗行业是保理资产形成的三大行业。工程建设行业对于一个保理公司的业务诱惑是巨大的。
保理公司作为股东下设的一家经营主体,股东要求的盈利和控风险是第一位的,管理层都是背指标的。建筑央企总业务体量大、保理公司资产和利润上规模快,另外风险相对可控,由于底层资产有央企的加持,再融资相对容易,这样从业务-资金-风控的循环模式就闭环了,如果保理公司必须要发展、必须要做业务,工建哥认为这样的业务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好的业务了。
但是也需要注意到,如果是2019年年底疫情前,开始这样做,现在退出,肯定没问题,这是当时工建哥能看到的。问题是现在再这样做,比如一些建筑央企明显是自建资金池,通过外部非标资金不断融资,来保证自身的经营稳定,能持久么?
曾经地产融资的大而不倒、非标融资的城投信仰,现在已经一地鸡毛,类似这样的血的教训,还会不会再次发生?反正工建哥这十几年的经历总结的教训是:人要有信仰,但是借贷、投资不能有信仰。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逻辑,这也是工建哥一直在讲的,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认知框架的重要性。

一个方向:类金融机构要更加专业化

专业化体现在对于央企建工企业业务的认识更加深刻,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央企建工企业本身经营状况的判断。除了常规的授信分析之外,要尽可能了解央企建工企业的表外负债情况、在建项目库业主方的情况。
很多时候容易忽略在建项目库明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事项,如一家处级公司在建项目共500个,通过项目库可以看到每个项目的所在区域、业主方、总包金额、工期等要素,进而判断该项目收款的可能性,是否会发生延期收款的现象,从而对经营状况做一个整体的把握。
2023年年底,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建设二公司严重资不抵债,已于20231128日裁定宣告破产。由于这家公司很早之前多次传出破产,各家类金融机构都有心理预期,没有余额。
但是也提了一个醒:央企建工企业融资要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特别是建筑央企上市公司体系外的公司。
第二个是要理清楚中间的关系。一些融资业务是厅级、处级公司自建资金池,容易接受有追保理业务模式。一些融资业务是为了回收应收账款,这样就出现了项目部、分公司与总公司立场不同的问题,比如总公司为了收款,可以给类金融机构贴一定利息,或者接受有追索权的条件,但是收到的钱如何分配、业主方是否贴息等都是问题。
特别是一些地区,城投公司本身债台高筑,非标融资已经逾期,到期能偿还类金融机构款项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还需要央企建工企业兜底,央企建工企业总公司资金财务职能部门、分公司、项目部、条线领导、考核等,都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关系理顺。
第三个是利息的高低、谁承担。是业主方贴息?还是利息分别承担?实际验工时,业主方对利息部分是否有补偿?或者供应商对利息是否有补偿。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注意事项、关系需要梳理清楚。
前东家的兄弟客气,叫我“工建一哥”,“一哥”这个称呼不敢当。想想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十多年,除了跑市场、做业务,其他财会、经济、金融、建造师相关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地在积累,马上到了“不惑”的年龄了,就勉强自称一声“工建哥”吧。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