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在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投融资论坛上,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指出,目前电影行业缺乏资金,2023年票房恢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映的电影是积压后集中释放的,影片投拍数量欠缺的情况已经显现,直接影响2024年产出;直到今年4月,开机的大片数量仍不够,对2025年春节档和暑期档都有影响。
于冬:电影行业过去抢投资份额如今缺现金流
在4月22日的投融资论坛“电影投融资的突破与跨越”上,于冬分享,经历过去三年,中国电影发展到了关键节点,就是持续增长的动力在哪里?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恢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影片是以往很多年积压的,比如《封神》是九年磨一剑。今年已四月,大片开机数量不足,对明年春节档暑期档都有影响。
如何推动大片的投产,让电影公司敢于投入都需要金融的支持,行业最缺乏的是现金流。
于冬表示,博纳影业项目《红海行动2》投资巨大,敢于投资是出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信心,看到观众对大片需求的信心,也是对重要档期的信心。他也透露,因为拍摄制作周期过长,占用现金流,导致公司一些中小影片项目要停下来,等这个片子上完。如此投入是因为对市场和重点档期有信心,相信观众对大片有需求,他希望金融机构能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推一把中国电影。”
坏猴子影业及上狮文化CEO王易冰也直言,2019年前是钱多项目少,这两三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缺钱”。
导演张末分享,这两年拍大片的机会变少,“当投资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很多投资方出品方就不敢撒网式地抓一些大片。”此外,对于创作而言,时间也是一个痛点。很多项目从立项之初就开启倒计时,留给拍摄、制作的时间有限。“如果资金到位后,如果我们不能在8个月内完成拍摄,在12个月内或者是24个月内得到回报的话,就不能形成一个资金健康地循环,所以我特别理解出品方以及投资方的难点。”张末说,但这对于创作人而言,时间吃紧后,留给剧本打磨的时间有限,可能会导致剧本邀不到好的演员。
另外她提到档期集中度过高对行业融资并不友好,且中小成本电影因为难以获取排片,无法实现健康的财务回报。
传媒界专家赵方2016年至2023年担任华纳兄弟探索集团中国区总裁。她认为如今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已投资的投资方没挣到钱,二是现在将投资的投资方没有信心,她认为,好莱坞的经验可以借鉴。
“现在我们的票房产出占比太高了,我们太多的投资回报,希望从票房中拿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是重视票房之外延伸产品的收入,此外,也需要重视国际市场对票房的补充。她以疫情前,好莱坞不少电影在中国票房取得的佳绩来举例,建议中国一些重工业电影、具备国际传播力的电影项目能够出海。她也提到,单片投资的风险,制片方可以考虑采用片单融资的办法,比如投资某位导演近几年的3部作品,一方面这对投资方的投资安全是一种保障,对于导演来说也是很大的支持。
华人文化集团公司副总裁、 华人影业及东方梦工厂总裁应旭珺指出,电影内容和创作者都在更新换代,“投资人更关注有创新性、和受众情感相关的项目或者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作品,我们的重点还包括动画。”
据论坛现场发布的《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3)》,2021年-2023年,影视企业私募融资数量连年下降,分别为53起、33起、18起。2021年是近五年来的融资高峰,但相比行业激进扩张的2018-2019年数量近乎腰斩。报告还显示,2023年中国电影投融资市场显示出六大特征,包括“整体市场快速回暖,产业产能迅速拉升”“内容创作重回主流,企业融资回归理性”等。于电影行业各个链条上的从业者而言,继续打磨好的内容是根基,期待市场回暖复苏信号继续增强,更多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