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十篇原创文章链接:
10、【“人才问题”引发的讨论和五篇文章合集来了】: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人才问题”主要有哪些?
2024年度东莞制造业-蓝领薪酬与企业用工调查报告(1)
【编者按】昨天收到了东莞市信鸿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领导发来的最新调查报告,阅读后觉得非常好,就询问是否可以通过本公众号分享给全国同行,得到他们的同意。因为报告内容较多,准备分三期刊载,敬请关注这几天的公众号。
调研目的与意义:
通过持续14年对东莞制造业蓝领进行薪酬福利调查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分析,坚持专业性、客观性、公益性,旨在:
1. 从微观企业群体直接了解东莞蓝领的薪酬状况、薪酬结构和影响薪酬的因素,促进管理决策科学性;
2. 整体把握东莞制造企业用工情况和用工结构变化,感知社会脉动;
3. 把握不同世代就业价值倾向,为政府、企业和蓝领群体提供相关参考建议。
“技能为重,就业在稳”综述:
1. 东莞的经济体量、人口规模、产业进程,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用工就业、社会发展的重要观察切口。透过年度调研,可以清晰的感受经济的韧性特别是制造业的适应能力,企业“降本增效”的即时调整与社会心态转向“求稳”都得以直观体现。
2. 政府工作报告称,2024年新成长劳动力规模仍然较大,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调整为1200万人以上,“脱不下的长衫” 深刻反映现时大学生“萝卜”与40年前退休“坑”之间的错配变化,国家5%左右年度增长目标保持确定的同时,就业、收入的目标边际上调,既是稳就业、调结构、增信心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稳就业工作的力度和决心。
3. 通过对部分中小型制造企业“探测”与2万余名一线求职人员的真实“摹画”,更加深切地体认“就业始终是最大的民生”,作为就业最大“蓄水池”的中小微民营企业现时仍然面临需求不足与供应链迁移替代的订单冲击,“降本增效”同步对用工需求和员工福利形成缩减态势,灵活就业、技能升级是创造 “新的稳定态”的必然选择。
4. 全力提升就业技能,这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之举。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数字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仍然稀缺,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5. 东莞市着力推进“高技能人才之都”建设,依托既有的产业规模与产业创新契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相融共生。
政策导向:
高技能人才建设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总结提升工学一体、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技能发展生态链,紧密对接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等领域,夯实人才基础,增强技能潜力和匹配度,促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
---推进全流程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战略纲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循环,不断探索院校与地方和企业建立共同体。”
既立“顶天立地”之姿,又成“铺天盖地”之势,随着企业“新八级”制度改革试点见效不断上扬的数据曲线没有辜负技能人才、工匠大师的倾情奔赴。
(明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