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流版本:我还是有资格说说的,宏观经济的确是不太好了,互联网行业也不例,不过对于穷孩子而言,互联网还是个有机会逆天改命的行业,互联网和其他行业结合也存在不少机会。如果不做设计了,其实在互联网行业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技能,要打开思路,把这些技能用于更广阔的领域,比如做内容、做直播电商、做零售等等。
完全版:我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硕都是,工作挺多年了,除了做过本专业的工业设计之外,我也写过半年代码,也做过交互/体验设计,也做过设计管理,搞过自媒体,我还在金融公司干过,另外,我还会种地。
也就是说农业、制造业、互联网、金融业,一二三产业我都干过。
我待过农村、小镇,偏远的三线城市,也在北上广深杭待过。国外没长待过,没钱出去,对,当年去德国的一张机票钱也出不起。
我在超大的公司干过,也在创业公司干活,自己也创过业。
所以我的经历穿透了中国好多层级的城市,穿透了不同体量的企业,穿透了好多多种多样的行业。所以我觉的我的视角是比较开阔的。
现在这个经济环境,的确不容易,除了个别行业还不错之外,大部分行业都不太好,但是这主要是经济周期、债务周期造成的,没有只升不降的,从08年开始,政府、企业、居民能上的杠杆都上了,设计师理解不了这几句,那只需要知道借债就是上杠杆就好了,比如你坐的高铁就是国家借债给你修的,你买房子的房贷就是你自己上的杠杆。很多举措延缓了周期的到来,但是周期末端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所以现在其实是在还债。
当年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大趋势,叠加债务杠杆撬动海量资金进入各个产业,体现在你周围就是同时每年换新手机,不断涌现出来新的App,还有就是一跳槽工资就唰唰的涨,同时房价也蹭蹭的窜。
经济的发展是有周期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周期的几个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被一波人赶上了,同时技术驱动的移动互联网这一波繁荣也被一波人赶上了。这两拨可能叠加在了同一拨人身上。
正如中国的城镇化浪潮逐渐步入尾声一样,中国数字化基建的高光时期也过去了,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运营、设计、技术等都是数字化基建过程中的岗位,99%都是执行者,99% 工作内容都不是研究和创造,而是工程,产品经理来自于组织授权、设计和技术来自于专业门槛,更需要创意的其实是运营,工程讲究的就是成本、效率、质量,在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全部岗位都会重新洗牌,不仅UX,其他岗位也概莫能外。不过,至于 UX其实主要是基于图形用户界面解决信息传达效率的问题,只要信息传达还是以视觉为主(没到脑机接口),那么UX领域的专业体系就有用武之地。(这段话是我在一个行业大佬的文章下的留言,获赞颇多,说明也是获得了行业同行的认可)。
从几年前智能手机发货量开始跌落那时候,可能已经预示着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智能手机渗透率触顶,开始卷用户时长,现在有了短视频,人们的线上时间和注意力资源也已经触顶了。风投资本主要看增长,高增长带来高估值,高估值意味着退出时能狠赚一笔,现在风投进来都怕没人接盘出不去。
虽然如此,但是互联网行业依旧是少数穷苦人家孩子逆天改命的机会之一。你想做烟草、电力、金融等等,多听听张雪峰教高中生家长怎么给孩子选专业你就懂了。同样是穷苦出身的孩子,你学土木、给排水,肯定不如计算机啊。同样,设计虽然没有计算机那么猛,但是也是互联网行业里必不可少的。
退一步讲,如果你不在互联网公司了,那还有一些跟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行业可以去。互联网本身就是个垄断性的行业,只有头部才能盈利,但是互联网这个方式启发了很多行业,所以互联网+其他行业可以诞生出来若干机会,比如金融、物流、零售、汽车等等,这也是一些机会。
再退一步讲,你不做互联网的设计工作了,那也可以去其他行业发光发热,毕竟现在什么东西都已经线上化了,所以我们学到的那些跟互联网相关的,和流量相关的,其实都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宝贵的生存技能,足以让我们穿越周期。
你懂用户,你会做内容,你会搞流量。
有人能把PPT做成一门生意。
有人能把各种方法论做成精美的可视化图表去售卖,有人能够拍出美美的照片。
有人能回到家乡利用成熟的平台卖货。
只是你之前有个好平台、好老板去帮你挡住很多,现在要你自己去独自闯荡了,平台不再可靠,你就得自己谋生了,做个NB的个体户。如果你是个百万级别的P8、P9,你离开大厂再先想延续下之前的收入,那是很难了,但是如果你是个小几十万的设计师,你的天地还是很广阔的。
来点鸡汤(忽略英文)
实在还是困惑,就多看看我的朋友圈,或者找我聊聊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