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观察,在思考:市场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各行业赚钱越来越难,市场情绪一直不高的情况下,应该从哪个方向去选择投资目标?还有什么公司能够让我安心长期重仓持有?

盯着量价波动的趋势线条,小偷小摸的干一把没啥意义,今天赢明天亏,基本上就是混了一个热闹。真正想要赚笔大钱改变搬砖的悲惨命运,还得依靠长期重仓投资。
很多价值投资大佬都喜欢传播一个理念:选行业重于选公司。选对了盈利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行业,基本上就能躺赢了。
的确,过去很多年里,药、酒和饮料公司一直是价值投资的首选,恒瑞医药、智飞生物、爱尔眼科、泰格医药、贵州茅台、伊利股份等代表性公司确实走出了一波又一波强劲的上涨走势,被很多大佬拿来证明自己的投资收获。

这其中医药行业因为整体市值不大,与国外同行差距大,并且对应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情况,其发展空间和潜力更是令人无法不保持乐观。
在集采背景下,同质化的仿制药盈利能力备受打击,诸多药企开始投入重金研发创新药,希望通过独一无二的创新药摆脱集采砍价压力,实现高增长高盈利。创新药企备受市场期待,由此市场一度赋予百倍以上的超高市盈率。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时至今日,众多医药医疗公司的市值普遍从高点跌去一半多,个别公司甚至缩水五分之四以上。不少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研发出的创新药并未带来满意的投资回报。创新药的高利润高成长属性被证伪,药企市值缩水就成为顺理成章的结果了。
创新药盈利能力和增长空间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集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背景下,医保支付压力长期存在,仿制药遭遇灵魂砍价已是常态,创新药也未能完全豁免,其想进入医保报销范围也必须面对竞争性谈判的温柔一刀。
第二个原因是内卷。国内研发的创新药,大都是跟随国外药企已有靶点的微创新,真正first in class级别的创新很少。结果是同一靶点同一适应症的创新药,都有好几家药企在拼研发进度。耗费众多时间和资金研发成功上市,没能享受多久的独占期就要陷入同类药品的肉搏战。
其实,不仅仅是创新药企,很多行业很多公司都已深陷内卷的泥潭。如何抵挡行业内卷对盈利能力的侵蚀也是未来投资路上最重要的课题。
有意思的是,诸多创新药企的市值萎靡不振,但有小部分看似边缘化的药企却在无声无息中创出历史新高。
以OTC药品为主的江中药业就是典型代表。2019年至2023年五年间,江中药业营收从24.5亿增长至43.9亿,净利润从4.6亿提升至7亿,经营现金流从6.3亿升至10.4亿。净资产收益率也从13%提升到17%。虽然业绩增长幅度不算大,但胜在稳健,经营业绩持续保持2位数的增长态势。相比之下,发力创新药的公司,无论是规模最大的恒瑞还是第二梯队的信立泰、贝达、海思科,营收可能仍实现了增长,但净利润或现金流却比5年前明显缩水,净资产收益率甚至下降了一半。
如此看来,二级市场还是挺公正的,虽然创新药光环美丽,但在前期亢奋之后依然回归到经营业绩的基本面。一旦业绩不行股价依然毫不犹豫的下跌。江中药业这种以OTC药品为主的公司,没有大把大把的研发投入,但在经营业绩的推动下,市值一年一个台阶往上走。
仔细对比创新药企和OTC药企,会发现一个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现象。创新药企的业绩波动较大,而OTC药企反而更加稳健。其原因也很简单,OTC药品类似于消费品,面对的买单客户较为分散,市场需求比较稳定。比如江中药业靠着精耕细作的商业运营,稳打稳扎打造出健胃消食片、乳酸菌素片、草珊瑚含片、参灵草等一批品牌药品,在细分领域牢牢占据消费者心智,并逐渐形成十亿级品牌、五亿级品牌和亿元级品牌的梯队,在规模效应下,利润和现金流很可能比营收增长更快。
而创新药的买单客户主要是医保和医院,药企议价能力相对较低,一旦集采招标或谈判失利,经营业绩就会出现大幅波动。高昂的研发投入也是促使经营业绩左右摇摆的一柄重锤。在高强度研发投入下,企业会逐步推进一系列研发管线进入临床,如果研发进展和市场推广顺利,企业将不断增加上市新药品种,推动经营业绩大幅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但创新药研发耗时很长,结果充满巨大不确定性。一旦重要研发项目进展或市场推广不及预期,巨额研发投入无法转化为营收和利润,很快对业绩形成拖累。
在恒瑞等药企开始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之初,市场反响热烈,按照最理想的预期慷慨地赋予百倍以上的估值,迅速将公司市值推至巅峰。但现实终究不是童话,无法一直活在想象的美好世界。当部分创新要研发失败或上市以后销售不及预期,还有部分创新药刚刚兴起,迅速就被内卷的浪花淹没,创新药的泡沫逐渐破裂,市场估值迅速向真金白银的业绩回归。此时 otc药企稳健增长的属性终于被市场发现和认可,创出历史新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独有偶,除了江中药业,东阿阿胶、华特达因等在otc药品细分市场拥有品牌优势的企业都已走出挑战历史新高的强劲走势。
也许,市场就是一个跷跷板,当发现西边黯淡无光时,总喜欢把重注压到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