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4月,在一场由IDG自家主办行业峰会上,IDG创始董事长熊晓鸽关于IDG深耕中国企业服务多年的话音刚落。
台下,GE中国公司CEO当即发出灵魂首问:
“中国有很多伟大的公司,也有很多超级大的国企,但是为什么就是没有软件服务的To B巨头?”
场面一片沉默。
思考良久,向来谦虚的熊晓鸽,将问题归咎在了投资人的不给力上:
“我们做风险投资的之前不太重视企业服务领域,投资的项目基本上都是To C领域的,中国是全世界基金最多的国家,一共2700多个基金,比美国多得多,但是没有一个是专注于投资企业信息服务,而美国有40%的VC和PE的钱都是投给了关于企业服务的创业公司。”
回答滴水不漏,却也少了真诚。
隐而未宣的另一个原因是,比大国之间资本偏好差异更大的,是云服务市场的差距。
企业服务的核心重点户是中小企业,这是个毫无疑问的前提。
在很多国家,SaaS为代表的工具化软件本身,可以几乎零成本在各个企业的IT系统中运营——几十年的IT建设,为SaaS的生存扩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而在国内,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面对中小企业们薄弱的IT建设与数字化理念,即使最顶级的数据库、最顶级的进销存软件,就像对着刚学物理的初中生讲广义相对论——东西是好东西,但要让“学生”理解,得先补上因起步较晚而略显孱弱的数字化基本功。
一定程度上,只有从技术到理念,从资源扶持到摊低成本,做好全方位的扶持,才是解决中国企业数字化根基孱弱的根本。
中小企业迈向智能背后的犹疑
生存焦虑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紧迫。
高力国际数据显示,过去的2023年,即使最不愁卖的上海目前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也达到了20%。
这是中国最优秀的那批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指标,它的不断上涨,也就意味着淘汰赛正式打响,变革已经箭在弦上。
然而,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变革的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
以芯片制造为例,如今已经沦为成熟工艺的28nm技术,普通芯片企业流片一次就需要200万美元;14nm工艺,流片一次500万美元;7nm工艺,流片一次1500万美元;5nm工艺,流片一次4725万美元……一次流片一套房,如果算上前期的IP、EDA、研发工资,那么造芯的所有成本还需继续乘二。
类似的生物制药领域,本该百花齐放的市场,却一度因为实验猴被炒到16万一只的天价,且全国数量稀缺,而成为昭衍新药、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几家巨头的垄断市场。
大模型时代,这个趋势变得尤为明显:
Open AI 前期研发ChatGPT,消耗了微软Azure云上的数万张A100板卡,成本高达数亿美元,文字生成视频的Sora,生成60帧的视频(约6至8秒)计算量超过 120万个 Token。
鸿沟越拉越大,生存的淘汰赛中,天平的重心越来越向巨头的一侧倾斜。
然而,一个广为流传的数据是,在美国,70%的发明由中小企业提供;在中国,65%的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提供;甚至在欧盟,中小企业的人均创新成果,更是达到了大企业的两倍之多。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承担了一个国家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如何让中小企业在打赢这场生存淘汰赛,已经成为此时此刻整个社会的核心命题。
数字化实现智能化,或许是当下时点,最接近标准答案的解法。

什么在制约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正如GE高管的担忧,尽管数字化转型已经喊了二十多年,但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展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艾瑞统计数据显示,我国GDP的全球占比约为16%,但IT支出占比却仅为4%。
不是不愿意转型,而是对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的成本过高。
这种成本既包括转型所需的硬件与人才成本,同时也包括了老业务流程的沉没成本与新业务流程上线所需的学习成本、时间成本。
以广州思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是一家国内知名的医疗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消化领域医疗器械研发及医疗诊断服务。其核心产品手机胶囊胃镜,通过微系统医疗器械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对胃部疾病的大规模自检和健康筛查。
在手机胶囊胃镜单次检查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万张左右图片,按照每年预计服务患者10万人次/ 1.5亿人次计算,面对消费者数据量达千万级。由于胶囊胃镜需要空腹准备,每天上午8-10点为其业务需求高峰期,这要求硬件部署需要具备极高的弹性。另外按照卫健委规定,检查产生的医疗图像数据需要存储15年,对于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思德医疗而言,数字化转型是个必答题。但是硬件成本从哪里出,如何缩短项目周期,如何在分秒必争的市场竞争中弥补技术人员不足短板,如何应对高峰期弹性的业务需求,如何应对CCE平台的运维需求……采用传统的自建IT系统,几乎不可能解决。
类似的问题,不止出现在创新企业,那些拥有多年IT建设经验的老玩家同样存在。

作为一家已经深耕市场17年,拥有员工3000+,服务企业10万+,服务人才1000万+的薪酬SaaS平台,博纳德近些年来,一直被如何进行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所困扰。
创新加速:华为云的三板斧
如何根治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根基薄弱问题?
既然生存进入困难时代,那不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复用研发成果及发展经验,用好已积累的“资源人脉”。
过去十多年中,站在华为的肩膀上,已然成为无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显学。
而作为华为所有经验、资源对外输出的统一出口,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虚弱症”华为云给出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硬核技术支持。
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2023年度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排名,华为再次毫无悬念地登顶PCT申请量的首位。
通过华为云,无论是云上的大模型还是端侧的物联网,无论软件研发还是硬件性能,困扰无数中小企业的技术难关,全都唾手可得。
除技术研发之外,企业在市场拓展方面也需要更好的借助外部资源完成市场布局和销售目标。
而这也正是华为云的第二板斧的发力所在,生态聚合。在与博纳德的合作中,双方一度联合在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四座“流量高地”城市行政区域投放电梯广告,曝光量为500万人次左右。
在与广州思德医疗的合作中,华为云除了提供业界领先的高性能云容器引擎和GPU服务,支撑思德业务的高并发、大规模场景,缩短业务上线时间,通过营销生态化合作,邀约思德医疗参与医疗行业论坛,通过“华为+”的模式,帮其进一步提升业内影响力。
截止目前,华为云生态已汇聚超4.5万家合作伙伴,超600万开发者,华为云商店上线超10000款商品。多元化的生态运营 ,为不同阶段的伙伴从资源、市场、人力、平台、商机全链条助力,丰富的伙伴计划,与伙伴共成长,共同做大产业市场。
第三板斧,同时也是华为云发展至今最核心的秘诀——降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门槛,让上云更简单。
3月1日-3月31日,以“智领千行万业 赋能美好未来”为主题的华为云开年采购季活动,正是华为第三板斧的一个重要缩影。
产品服务上,华为云主打开箱即用。活动期间,针对大部分IT建设经验薄弱的客户,华为云推出超过20+华为云产品及解决方案,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与业务场景需求,汇聚了云服务器、云数据库、内容分发网络等热门产品,以及网站高可用、Web及移动App上云等爆款解决方案,还有面向制造、零售、电商、游戏等领域推出的行业专属上云方案,主打开箱即用。
面对博纳德这种迫在眉睫的系统改造需求,华为云提供了全站华为云原生解决方案帮助其实现平滑稳定的全量搬迁,通过IT架构升级、容器化改造以及核心数据库调优,公司旧系统改造提升效率2-3倍,整体运维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不仅是服务更入微,营销上,华为云也玩出了新创意。

本次营销季,针对华为云看家的弹性云服务器(ECS)、华为云耀云服务器L实例(HECS L)、内容分发网络CDN等明星产品,华为云推出了低至1折起福利价,结合万元券包上云礼包福利、续费最高28888满减以及抽奖HUAWEI Mate 60等玩法,让无数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过程变得更顺畅,也更低成本。
尾声
一个社会中,中小企业存在意义,有一个五六七八九定律: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可以说,谁抓住了这五六七八九,就抓住了创新的命脉。
也是因此,做好这群中小企业的云服务,于一个社会而言,就如同种下一棵树,他们一开始会吸收云所给予的养分,但是随着逐渐成长壮大,又会以另一种形式回馈整个社会的创新。
从“无痛上云”到弹性部署,从大模型到资源整合,华为云托举这几十万中小企业,汇聚起来的,是一个时代创新的清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