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乡村要振兴,产业须调整

   日期:2024-04-09 01:15: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60    评论:0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539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适时调整优化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大荔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曾经是国家粮食和棉花基地县。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公社时期,是“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粮食和棉花为主。全县按地域分为北部旱塬丶中部洛灌区和洛(河)南沙苑区。北部旱塬干旱缺水,自然条件差,基本上靠天吃饭。洛河南土壤沙化,养分贫瘠。两地很难满足粮棉生产的高水肥需求。县域经济的主要重心就靠谓之“白菜心”的中部洛灌区承担。
改革开放的春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创造力。北部塬区随着抽黄工程的建成和沙宛地区水利配套工程的完善,使农村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生产责任制最初几年,人们在承色土地上精耕细作,正所谓“政策好,天帮忙,科学种田多打粮。”在完成国家粮棉征购任务的基础上,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在产业结构布局上,仍局限于计划经济的框架,以保证国家下达的任务指标。仍以种植粮棉为主,形成了“有粮吃,缺钱花”的情况。
地处北部旱塬的高明、范家一带,在有识之士指引下,率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栽植苹果。黄河滩区和洛(河)南沙苑地区,则靠“同州大西瓜”和“108”(黄花菜、红枣和花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为县域经济“白菜心”的洛灌区,墨守旧规,沿袭传统产业结构,继续以粮棉种植为主,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原本不发达的北部旱塬和沙苑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国家“三农”政策进一步放宽优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使亿万农民迅速脱贫致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高明等地栽植苹果致富典型影响,全县范围内掀起栽植苹果高潮。不管地理条件和品种是否对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结果因管理技术不到位及当时农林特产税征收等原因,大部分落下了失败挖树的惨局。
基于此,我们聘请省果业协会理事、著名果树专家、合阳县园艺站长雷发学老师讲课时指出:“农民致富选项目,别往热处走,热生风吹断致富桥;多往冷处走,冷生雨必定浇出政富的壮苗。”选择致富项目,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自然光热资源,土壤结构,土地肥力,选择适宜品种等综合因素考量决定。以免盲目跟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依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人早我特”的原则,从而优化产业结构,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苹果产业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广大果农痛定思痛,经优化品种组合和提高管理技术,逐渐形成以早中熟品种为主导及各种优势杂果的果业体系。在一个时期内成为了当地的主导产业。以早熟优质销往全国各地,並出口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荔县农业产业结构步入良性轨道。多年来政府倡导的“一村一品”产业结构模式,已辐射扩大到一个乡镇,乃至一个地区,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享誉中外的“大荔冬枣”主要集中于原朝邑县域的朝邑、安仁、两宜、范家、高明、双泉等乡镇及黄河滩地区。许庄、埝桥及洛河南羌白等地也具一定规模。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县城西北的埝桥丶冯村等地,依据当地实际,发展以大棚瓜果菜及葡萄等设施农业优势产业集群。西北塬上的段家镇,因地制宜,发挥地理优势,以酥梨、梅李、柿子、核桃等杂果为主,发展区域经济。
县域东北高明塬上,挖掘种植东高城(石)地方特产一一高石脆瓜,将这一传统产业提升到新的高度。洛河南的官池(石槽)、韦林(西寨)、沙㡳等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沙宛红萝卜、红薯、南瓜、山药及桃果等的特色产业。
苏村、下寨等地,则侧重发展黄花菜.水枣丶花生等传统的大荔“108”品牌。羌白等地除发展冬枣种植外,同临渭、蒲城三角地区的大棚西甜瓜、秋延辣椒等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曾作为农民增收半壁江山的苹果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则在夹缝中生存。在面积大幅度缩水情况下,因品种优化,以秦阳等早中熟品种,质优价高。特别近年引进的大果型新品种华硕,也受到客商青睐,得到市场认可。苹果产业在结构调整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黄洛渭三滩数十万亩粮田,保住了耕地红线,为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供了充足保障。
在党的三农政策和全面反哺农业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趋于合理。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现化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进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

文/李力

图/网络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话说朝邑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南小记忆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老朝邑的三寨子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相聚朝邑中学创建八十周年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七旬老汉学车记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又是一年麦梢黄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龙尾箕掌藏道观,紫阳夜月觅仙踪——紫阳村记忆(二)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紫阳村记忆(一)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神秘的龙尾沟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大荔文学·诗歌·李力】忆朝邑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乡村要振兴科技要先行一一浅谈农民的科技培训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冬夜随想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扎根农村数十载,广阔天地献青春——写给坚守农村的老三届学友们乡愁篇(四)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放羊往事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为了土地的丰收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那个年代,那些事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朝邑的衣食住行话进步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美丽富饶的黄河滩
【大荔文学·散文·李力】千年繁华的老朝邑

作者简介

李力,生于一九五一年,大荔县朝邑镇紫阳村人,中共党员,高级农艺技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田小勇

顾问: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小说编审:田小勇

散文编审:常盈  杨发兴

诗歌编审:官华  高明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投稿须知

1、投稿体裁:小说、现代诗、古体诗、散文诗、散文、随笔、杂文、时评等。
2、投送稿件必须是原创首发文稿即没有在任何网络媒体、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过的作品。严禁抄袭、侵权,所来稿件文责自负。         
3、投稿时请附个人生活照片一张及50到100字的 个人简介。请作者把稿件中的错别字消灭掉,标点 符号用正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