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杂谈中国工业演进》,里面提出来
“新产业规划与引导“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我总结如下:
1 政府组织研究发达经济体最前沿的产业,选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且有巨大影响的新产业;
2 启动巨额补贴,对产业全方位进行鼓励诱导,并制定补贴坡退机制;
3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一年过去,经济的复苏被严重产能过剩制约让我意识到这个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诱发严重的产能过剩。
“新产业规划与引导“发展模式实质是“计划+市场”,比市场多了计划为何还会严重过剩呢?
我想了一下,大概是这些原因:
1 这种发展模式底层还是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不可避免过剩的。尤其是在一个新的产业领域,不存在明显的巨头寡头,垄断性不强,自由竞争味道浓厚,过剩很容易产生;
2 “新产业规划与引导“和原有的县域经济竞争结合后,资源供应过足是过剩的重要原因。每个省,市,县地方政府都投入了竞争。发展新兴产业最典型的做法是,地方政府以优惠的甚至免费的土地厂房为诱惑吸引新兴产业落户本地,在发展扶持时提供优惠贷款或担保,甚至政府背景的各种产业基金直接入股来催化新兴产业,期待新兴产业壮大后消化就业和带来税收。这固然极大地加快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也很容易导致同质化竞争和过剩。
3 过分宽松的融资环境加速了企业的规模扩张。中央对金融支持实业发展的方向是很明确的。但是有些关键部门执行时的懒政导致了融资的畸形。过去5年股市以改制注册制为名让大量企业上市,同时再融资审批宽松。借银行还要考虑还,股市融资不要还钱。这无疑使得各行各业都疯狂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
4 综合国力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产业外溢通道不畅,难以保护中国产业顺畅地向世界扩散。中国的新兴产业国内严重内卷,出境却受到各种障碍阻拦。发达国家设置各种贸易和投资障碍,发展中国家营商环境侵害中国外贸和投资利益。中国新兴产业的优势难以在国外兑现。
这些问题中央肯定都明了,相信接下来若干年会调整,2.0版本的“新产业规划与引导“发展模式将会比现在更加合理。我估计会有这些变化:
1 激励机制长期化,限制地方政府直接参与产业,引导地方政府更多参与基础的产业研究;
2 收紧融资政策。新的证监会主席来之后融资明显收紧。股市不再是以融资为任务的单边市,而是投-融平衡市场,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回报。投-融平衡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会显著加强,这就降低了同质化竞争,减少了产业过剩。
3 一带一路合作加强,军事和外交加强,为产业外溢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此两千年来做大总是第一重要的事,做大比做强容易。
但是总书记今年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非常值得重视。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这意味着过去靠砸钱迅速做大的路径将受到约束。
没有一劳永逸的发展模式。“新产业规划与引导“发展模式已经成功地孵化出强大的新能源产业,2.0的修正版将更加强大。
企业投资应该聚焦具有技术基因,内涵发展的公司。从来如此,今后更加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