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枫畅畅带大家回顾历史: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此后全国各地相竞开展布局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便似离弦的箭,一发不能收手。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涉及23个重点产业领域。
1、“节能环保”是一个旨在促进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它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产业的核心在于研发、生产和推广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2、“新兴信息产业”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
3、“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4、“新能源”将由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5、“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6、“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提出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7、“新材料”是科学研究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研发阶段的材料。包括有: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的希望,是区域的希望。各地都在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大展拳脚,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科技产业投资热潮,同时带来了产业园区和产业地产的建设热潮。建设科技型园区,聚集、助推科技企业,让战略新兴产业唤来区域发展的又一个明媚“春天”。
战略新兴产业俨然成了“时髦”产业,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类园区热捧的“香饽饽”。毋庸置疑,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发展不断推进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贡献率逐步提升。
但在良好势头下,一个影响当下、关乎未来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即各地产业园区同质化建设经营,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产业园规划要“战略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不能一竿子买卖
十几年过去了,面对同质化竞争,园区建设经营者必须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做好产业规划,加强区域研究、产业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基础、产业资源和科技实力,考量产业拓展能力、招商引资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这之后,再确定园区的定位。
也有为了赶时髦、混政绩,一些缺乏科技产业基础的地区硬性建设科技型园区,应了那句话“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上”。
到头来,招商难、配套难、服务难、运营难,难上加难,园区也难逃竹篮打水的下场。
与其如此,不如根据当地自身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建设适宜的产业园区,哪怕是主营传统产业的园区。
对于经过审慎分析,确定具备建设高科技园区的基层优势的区域,还需要评估:建设综合性产业园,还是专业化的科技园?
产业园区千万不要以为建造一个科技园区,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提供一些基础服务,配备一些招商人员,企业就能如鱼得水,一定要根据当地产业结构配置与传统产业相结合,逐步打造适宜的可以经得起敲打的有活力的具备战斗力的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