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行业动态 | 让AI进入物理世界,首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展望智能新纪元

   日期:2024-04-06 00:01: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76    评论:0    

以下文章来源于机器之心                                                               

       

                                                           

前不久,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在Lex Fridman的播客中讲道:机器人行业的兴起已经等待了 10、20 年,而这个行业的发展要寄希望于AI的进步。

AI 发展可谓是瞬息万变。科技巨头们不是抢占时机,比谁先发布,就是猛攻质量,比性能优劣。2022 年还被称为 AIGC 元年,而 2024 年,就已经来到了具身智能元年。何为具身智能?先不谈定义,看看下面这些展示,你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吗?

具身智能其实是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其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以上展示来自 3 月 30-31 日上海徐汇西岸举办的首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hina Embodied AI Conference,CEAI)场外。作为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的结合,具身智能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大会上可以看到具身智能的最新发展方向,也给产、学、研三方带来共同讨论的机会。9 场主旨演讲报告和 14 个专题论坛生动讲述了具身智能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发展态势,让参会者能够切身感受到具身智能就在身边,并正在兴起。

2024 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现场

人工智能的缺憾:数字 AI 与物理世界的距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具身智能大会大会主席蒋昌俊表示,以 OpenAI 为代表的企业通过生成式无监督预训练,利用大量互联网文本和图像数据,构建了如 ChatGPT 和 GPT-4 这样的大语言模型。这些模型首次展示了 AI 解决多种任务的能力,跨越了领域限制,让我们窥见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力。虽然像 ChatGPT 这样的大模型已展现出处理多模态数据和满足人类需求的交互能力,但这种交互仍然局限于数字世界。要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我们需要赋予它们在真实物理世界中的交互能力。这就意味着 AI 需要拥有实体,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蒋昌俊在中国具身智能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由此可见,具身智能不仅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它还能将物理世界通过传感器映射到数字世界中,并以此来链接二者,让 AI 真的能够在物理世界中有所作为。大模型强大的通用能力已经显现:上下文对话、生成创作、代码、逻辑推理、计算等多个方面都能够轻松拿捏。但是如何将这样的能力拓展到更多应用上呢?在本次大会的大模型与具身智能专题论坛中,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双聘领军科学家代季峰表示,首先要将研究目标设定为多模态通用模型,这样才能为大语言模型装上手脚和眼睛,与现实世界交互。

和物理世界连接,需要「身」的存在

你对机器人应用的了解还停留在哪里?是会做家务的斯坦福机器人,还是已经能进厂打工的 Atlas。这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机器人似乎更能吸引注意,但是在你注意不到的地方,机器人还发挥着你想象不到的功能。例如在遥远的太空中,机器人仍然有着它们的大放异彩的时候。面对极端环境条件,复杂任务,机器人帮助人类做了很多做不了的事情。在农业方面,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施肥、洒药、收割;制造的逆过程,如动力电池拆解也是具身智能一个巨大的产业场景;建筑行业的搬运与基本工作它们也能够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它们既需要有解决任务的聪明「头脑」,还有能够精准操作的「身体」。正如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戴建生所说,智能要实现和物理世界的联合,就需要具身的这个「身」。

除了应用场景的局限,你对机器人形态的想象是不是也有些局限。除了不同用途的机器人形态不同,你有没有想过同一个机器人也能像变形金刚一样变化不同的形态。在大会主旨演讲报告中,戴建生向参会者介绍了「变胞机器人」。在现场,他放出一张《变形金刚》剧照,讲述了机器人与汽车结构互换带来的思考:我们的机器人能不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形态上的转变?身体形态会影响虚拟生物在复杂环境的适应学习能力,而相应的,复杂环境也对促进虚拟生物在形态和智能上的进化。进化机器人的发展共有四个阶段:进化机构、智变机构、机构变异、变胞机构。而变胞机器人开创了具身智能的「环境适应身体」:根据环境自主改变结构,调整模态,实时进化。

现场视频展示,机器人形态多变,适应不同场景                                                          
样的变胞机理可以实现一机多能的目标。不过,它还有非常重要的前提,如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导航与定位、路径规划、机器人视觉等。其中,在视觉和听觉都比较发达的机器人感知系统之外,触觉也是一个新兴的传感方面的赋能节点,这意味着传感器的发展有着新的方向。毕竟,在精细工作中,准确的力度、角度、姿势都将决定任务的成败。具身智能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针对业界广泛关注的共性问题,本次大会邀请了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分享行业最前沿的智慧和经验。与会专家围绕具身智能的前沿科学问题、应用场景、竞争格局、发展前景等展开热议。智慧时代,未来已来,一幅软件和硬件双向奔赴、相互赋能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拉开。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转载来源:机器之心

转载编辑:廖韦

审核:王赟  宁静

资讯推荐

实用案例:ChatGPT如何助力口译实践?

▶ 技术与工具

口译系统

国外主流翻译APP

国内主流翻译APP工具

平行语料库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

国内外常见术语管理工具

翻译必备术语库和语料库合集(附网址

翻译必备的计算机翻译辅助软件(附网址)

AntConc:实用的本地语料库检索工具

TREX:有海量例句、丰富语料的在线词典

Netspeak:一款免费的单词搭配检索工具

WantWords反向词典,内含开发团队公开文档

Cymo Booth:同声传译员的专属虚拟同传间

MateCat:一款免费的在线CAT工具

Visuwords:可视化在线词典,帮你一键构造记忆宫殿

Linggle:语料+搭配检索工具(实操演示)

Ludwig: 地道英文写作辅助神器,告别中式英语

Reverso:辅助写作与翻译神器

▶ 国际语言服务动态

| 翻译公司篇 | TransPerfect简介

| 翻译公司篇 | 全球第2名 RWS如文思

| 翻译公司篇 | “收购狂魔”Keywords Studios

| 咨询机构篇 | Nimdzi Insights简介

| 咨询机构篇 | Slator 简介

| 咨询机构篇 | CSA Research 简介

| 行业机构篇 | 国际翻译家联盟FIT

| 行业机构篇 | 美国翻译协会ATA

| 行业机构篇 | 加拿大联邦翻译局 Canada's Translation Bureau

| 翻译院校篇 | 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

| 翻译院校篇 | 格拉斯哥大学

| 翻译院校篇 | 埃塞克斯大学

| 翻译院校篇 | 利兹大学

| 热点追踪 | ChatGPT的伦理问题(上)

热点追踪 | ChatGPT的伦理问题(下)

| 热点追踪 | GPT-4面世——AI引领语言行业革新

专访

李长栓:ChatGPT在翻译中的崭新角色

袁煜:挑战自我,迈出舒适区

王均松: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驱动的变革与未来展望

王树槐:GPT与小说翻译批评:GPT与文学翻译之二

王树槐:GPT与诗歌翻译批评:GPT与文学翻译之一

苏秋军:AIGC背景下的MTI学科建设

王华树:译者数字素养研究亟需加强,打造翻译人才新优势

沈澍:AIGC是敌是友?翻译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宁静:长缨在手,敢缚苍龙

崔启亮:机器翻译对语言服务企业有多大作用?

韩林涛:文科生如何学习机器翻译?

魏勇鹏:机器翻译质量评估为什么重要?

徐彬:熟练掌握翻译技术,就能做出漂亮的活儿

曹首光:如何打造一款受欢迎的机器翻译产品? 

李梅:机器翻译对未来翻译教育有何影响?

周兴华:高校翻译教师如何学习翻译技术?

丁丽:译后编辑人员与译者身份是否对等?

卢家辉、陈晨:口译员在远程口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行业洞察

2021年语言服务行业回顾与展望

2022年全球百强语言服务商榜单

2022年翻译行业将迎来哪些新变化

后疫情时代,语言服务行业如何发展转型?

何钦:中国电影对外译介的现状与思考

冯志伟:关于机器翻译行业发展的三点建议

张霄军:伦理视角下,机器翻译的能与不能

黄友义:如何突破中外文化差异,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韩林涛:与ChatGPT共舞

▶ 教育创新

李长栓:MTI论文千篇一律,如何破局?

王华树 刘世界:数字人文视域下译者数字素养研究:内涵、问题与建议

王华树 刘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转向研究

王华树 刘世界:智慧翻译教育研究: 理念、路径与趋势

曹达钦 戴钰涵: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研究

李梅:如何给“技术小白” 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

实践导向的MTI人才培养模式——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

数字化口译教学资源建设:欧洲经验与启示

如何将翻译项目管理模式应用到CAT教学课堂中?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