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学术分享】王震——抢滩产业风口,创建氢能城市

   日期:2024-03-26 01:25: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14    评论:0    
抢滩产业风口
创建氢能城市
ISLCS

作者:王震

氢能是未来我国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4年3月1日,山东省《对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通知》正式施行,是国内首个对氢能应用直接给予鼓励的省级地方政策,为氢能应用提供了政策利好。济南市应结合自身实际,抢抓氢能领域新风口,打造氢能城市。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市践行创新驱动、积极探索,率先破局发力,抢滩氢能产业,打造氢能城市。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全面推进建设,总投资100亿元,将通过打造氢能应用示范、建设氢能产业生态两方面,建设全国最大的氢能综合应用示范区。

未来,济南市可从推进氢能产业链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化赋能氢能产业发展、推进氢能规模化应用及推进氢能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继续发力,纵深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推进氢能产业链技术创新

加快推进济南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氢能产业链技术创新。首先,建立氢能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氢能产业链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及用氢等多个环节。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均具有较大的技术创新空间。鼓励氢能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氢能产业链技术水平提升。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氢能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依托于氢能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平台成员共同围绕氢能产业链各环节中关键“卡脖子”技术协同突破,并将氢能应用于工业、建筑业等其他场景的技术难题逐一攻克。其次,积极构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立氢能产业发展智库,积极引进国内外氢能产业领域人才,为氢能产业链上各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指导、决策支持等服务,并促进智库成果落地转化。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链上各企业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大力引进国际领先的氢能技术。鼓励支持氢能产业链上各企业与海外高校、研发机构开展合作,促进氢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此外,支持氢能产业龙头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以引领未来氢能产业发展。上述措施将有助于推进氢能产业链技术创新,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推进数字化赋能氢能产业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关注并推进数字化赋能氢能产业发展。一是建设氢能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积极建设氢能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通制氢厂、加氢站、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测工作链条,实现氢能从生产、存储、运输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全天候实时跟踪。依托氢能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氢能有序管理,优化氢能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运营决策,建立稳健且安全的氢能供应链,促进氢能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二是建立氢能供应链数字孪生系统。数字孪生是使用颠覆性技术将虚拟和物理系统融合在一起的技术。数字孪生系统支持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之间双向交互,实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相互映射。借助仿真技术与机器学习技术,依托氢能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可以建立氢能供应链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对氢能供应链状态、突发事件等物理数据与仿真预测、统计分析等信息数据进行全面交互与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氢能数据实时分析、智能高效决策。氢能供应链数字孪生系统可以保证氢能的稳健质量,降低氢能的生产成本。通过建设氢能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建立氢能供应链数字孪生系统,将有利于推进数字化赋能氢能产业发展。

推进氢能规模化应用

发展氢能产业,需要推进氢能规模化应用。首先,加快推进氢能产业提质降本增效。根据氢气生产方式和碳排放量不同,可以将氢气分为灰氢、蓝氢、绿氢和粉氢。绿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生的,是四种氢气中唯一具有全链路零碳排放的氢气。我国短期内氢气仍是以蓝氢为主,绿氢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之所以绿氢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是因为生产成本偏高,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推进氢能产业提质降本增效,将有利于氢能规模化生产,进而推进氢能规模化应用。其次,构建多元化氢能应用场景。目前,我市氢能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领域,工业、建筑业等其他领域应用场景尚待开发。未来需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并拓展多元化氢能应用场景。上述措施将有助于推进氢能规模化应用,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推进氢能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济南市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急需一大批氢能领域专业人才。首先,加快引进氢能领域专业人才。氢能领域专业人才不仅包括研究氢能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家学者,还包括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电力方面的技术人才、具备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安全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以及氢能专业复合型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济南市氢能产业人才信息库及服务平台,支持氢能企业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引进氢能领域专业人才。其次,培养氢能领域专业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氢能领域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为氢能产业链上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氢能领域专业人才定期赴国内外氢能发展领先地区学习提供机会。为氢能产业链上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邀请国内外氢能领域专家赴济指导提供支持。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氢能相关专业,培育高水平氢能技术人才。上述措施将有助于打造一支优质的氢能领域专家人才队伍,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济南市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坚持超前谋划、突出示范引领、加强重点布局、注重市场导向。随着氢能产业链逐步完善、数字化转型、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及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济南市将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氢能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

评观点得以验证,即“市场履约压力得到有效释放,企业看空预

【中国国际低碳学院】

中国国际低碳学院,作为全国第二所、山东第一所国际低碳学院,是由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ZEW等多家国内外高校和机构共建的创新型、产业型学院。该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思辨精神与交叉学科能力的低碳经济与管理人才为目标。学院依托全国低碳技术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山东低碳城,着力打造成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产业型学院。
学院下设研究中心采用“6+1”结构。其中“6”包括:低碳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碳足迹与碳标签研究中心、碳金融与碳管理研究中心、适应气候变化与组织韧性研究中心、碳汇管理与项目开发中心、ESG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即金钥匙低碳行动中心,负责将六大中心实践工作中优秀企业做法进行教学与研究案例转化,反哺低碳人才教育。
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将始终紧跟国家政策方向、紧贴企业及社会需求,硏究行业难点及痛点问题,以权威研究为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参与者提供参考,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学院联系方式:0531-88525256;
邮箱:islcs_sdufe@163.com

欢迎扫码关注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