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发展海洋经济?
我国是海洋大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活动已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海洋生产总值稳定增长,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好、保护好海洋资源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广州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元,常年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规上涉海企业达到1369家(2021年末数据),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广州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国际集装箱干线港、重要的汽车和粮食枢纽港、华南地区非洲航线最密集的枢纽港。2023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2.9%和2.2%,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五、第六。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广州保持全球第13位。
图片由ai生成
风从海上来,潮涌珠江畔。广州历史上就是世界闻名的海洋之城,具有深厚的海洋基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超过1800年的海运史、180年的造船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造船、港口、海洋科研等领域对广州的大量投入,更使广州成为我国经略海洋的重地。
面向2049,立足于广州在港口、海洋科研、海洋产业方面的基础优势,建设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以创新引领型的现代海洋创新城市为战略目标。加强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造“蓝色引擎”,打造领先全球、生猛鲜活的“海上花城”。
海洋经济产业链都有哪些?
海洋经济主要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包括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
2022年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3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5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718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6%、36.5%和58.9%。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发展海洋牧场,是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路径和生动实践。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各地建设海洋牧场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已建成海洋牧场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投放鱼礁超过5000万空立方米,用海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海洋牧场建设已具规模。
根据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经验,每立方米人工鱼礁区比未投礁海域平均每年可增加10公斤渔获量,结合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海藻移植等,预计现有海洋牧场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超过100亿元。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时使用的各类装备,主要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辅助性装备,包括钻井平台、生产储油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半潜式钻井船、深水管道铺设船、深水起重船、深水采矿船等大型海工装备,以及锚链、索具、阀门、管道等核心配套设备。根据《“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中国将着力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持续发力,到2027年中国海工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824亿元。
海洋油气业是指在海洋中勘探、开采、输送、加工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活动。国内海洋油气开发行业增长趋势明显。2022年我国海洋油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724亿元,比上年增长7.2%。海洋油、气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2%和10.2%,海洋原油新增产量占全国原油新增产量比例达到70%左右,我国油气产业资源开发主阵地将逐步转至海域。
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指在海上、海底和海岸所进行的用于海洋生产、交通、娱乐、防护等用途的建筑工程施工及其准备活动。海洋工程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5.6%,跨海桥梁、海底隧道、沿海港口、海上油气等多项重大工程有序推进。
近年来,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推动了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为海洋经济带来新的增量。一是海洋生物医药业,2022年实现了增加值746亿元,同比增长7.1%,随着海洋药物临床试验稳步推进,海洋生物制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二是海洋电力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比增长20.9%,其中海上风电保持快速增长态度,2022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是2012年的116倍,累计并网容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9.9%;三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0个,工程规模2357048吨/日,2022年实现了增加值329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在生产型服务业中以港口物流业为主。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国家。2020-2023年,我国港口物流市场规模保持稳健增长,从2020年的2.3万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2.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7%。其中,沿海港口物流市场规模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达到2.3万亿元,占总规模的82.1%。
在生活型服务业中以滨海旅游业为主。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对于推动国内旅游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并提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以及其他重要的休闲度假目的地,重点培育世界级度假区”的战略部署。
只有临港区域才能发展海洋产业?
(一)临港区域:临港产业带+生态海岸带
在临港产业带方面,可以聚焦绿色、智能、高端的船舶、深海能源开发装备等新一代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构建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蓝色粮仓;鼓励开发海洋高端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海洋食品,支持替代进口的海洋药物技术和产品,壮大海洋生物医药业;塑造以绿色石化为支撑的油气全产业链集群;健全融合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和交易撮合等服务功能的现代港航物流服务业;
同时可立足滨海资源,结合近地各区域的互补资源,形成包括海洋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度假住宿、体育运动、邮轮游艇、低空飞行等丰富多层次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
(二)非临港区域:省内联动带+跨省腹地带
在非临港区域,可以深入研究制造业上下游的关联度,以及多式联运的腹地优势,塑造省内联动带和跨省腹地带。
在省内联动带方面,可重点关注海洋数字经济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新材料业、金融业等。比如船舶航行需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识别,那么数字经济优势地区可加大船舶、港口、航线的分析、预测和预警模型等数字经济产业关联发展;再比如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往往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金融业优势地区可加大海洋融资、保险、海洋工程设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发展。
在跨省腹地带方面,可重点关注多式联运下的“5港”(海港、内河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联动发展。比如开展与国内重要内陆物流节点城市的投资合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合作机制,共建内陆商贸节点网络、进口商品集散分拨网络,通过锻造一流的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跨境电子商务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