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谷根据中央最新工作精神和指引方向,将于2024年3月23-25日,在农业农村部举办乡村产业投资与运营高级研修班,从国家财政支农政策解读和农业农村相关重要政策申报等内容进行授课。两场主题报告,五场专题授课。一场深度研学以及一对一项目申报服务。各大银行、农业部、文旅部、林草局相关专家现场授课。报名点击下方小程序报名表?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它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效能。它源自技术革命性的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引领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上升。其核心特征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促进创新,关键在于优质,实质上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
科技创新的催生作用,孕育了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因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主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
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布局产业链
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围绕战略任务科学布局
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农业芯片,自主可控筑基石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举掖,进一步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强化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力度,加速选育和推广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同时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内涵着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自2021年起,我国就已经启动了种业振兴行动,并明确了"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促进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
作为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一环,我国在2021年至2023年间用时三年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全面了解了种质资源的底数,共新收集农作物资源13.9万份、畜禽资源27万份以及水产资源12万份,同时还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濒危珍稀资源,实现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的目标。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现代种业的主要驱动力量。种业领域是否拥有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水平。
目前,我国的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阵型已初步形成,包括了69家农作物优势企业、86家畜禽优势企业、121家水产优势企业,构建了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在国家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推动下,种业企业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高。2022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出口额达到了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走向全球市场,开拓海外业务也已成为必然之势。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宁夏区委会主委王春秀建议,为了提升种业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需要相关行业部门聚焦国际种业市场的发展,加强对我国种业"走出去"的战略布局研究,进一步深化我国种业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行业规划,并为种企 “走出去” 提供政策指引。同时,也应当鼓励条件成熟的制种企业在境外建设种子基地,一方面更好地为境外客户提供便利服务,另一方面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种企的国际影响力。
未来,种业发展与种企发展必将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大亮点。
金戈铁马,驰骋阡陌兴农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并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的“绿色通道”。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全国已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数量达到220万台,植保无人机总量接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已突破21亿亩次。当前,农业生产各领域对农业机械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机行业供给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微型小众机械发展一直在“艰难攀登”。数据显示,我国丘陵山区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加快推动适用于丘陵山区的特色作物专用机械供给,弥补微型农机具创制的短板,不仅是丘陵山区农业生产迫切的需求,更是应对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紧迫任务。
研发和制造是农业装备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关键在于加快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跃升,同时也少不了行业领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农机装备领域涌现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显著、创新程度较高的企业集群,成为新技术、新装备推动的主要力量。然而,构建现代化农机装备体系不仅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着眼于构建更为适宜的应用场景,以整体化思维,推动“五良”理念的融合,即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探索并确定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的发展路径。
强农重器,耕山耘海添动力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包括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以及进行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涉农领域的贷款贴息奖补试点,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提升储备安全水平,制定首部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启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并取得了良好的开端。现代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设施农业的潜力和重要性,并指出要推动日光温室、植物工厂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等方面的发展,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扩大农业生产空间。举例来说,在畜牧业中,立体化设施养殖越来越普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楼房养猪。高层楼房养猪不仅能够节约土地资源,而且配备了全流程高效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智能化水平。在设施渔业领域,水质监测仪、智能投喂机等设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显而易见,现代设施农业拓展了农业生产的边界,符合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需要,是我们需要深入挖掘的新的发展“蓝海”。如何更好地挖掘这一“蓝海”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超级大脑,数农融合立潮头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植物工厂”、智慧养鸡场、智慧化鱼塘……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正深度融合、快速演进,涵盖了种植、畜牧、渔业等各行业,贯穿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专家们认为,发展智慧农业潜力巨大,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均有广阔的前景,大、小农户都有参与的机会,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场景需求,有针对性地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以畜牧养殖领域为例,智慧农业在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疫病防控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在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等领域,应加强自主研发,推动国产化,以降低成本。然而,推动智慧农业落地仍面临一些困难,如乡村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有待提高,缺乏足够的大数据支持,同时研究、建设、使用成本也是智慧农业普及的阻碍。
为此,除了实施专项补贴、加强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外,加强自主研发和推动国产化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措施也将有助于降低成本。这些需求和趋势将成为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背景,勾画了未来农业投资的新图景。
据悉,农学谷根据中央最新工作精神和指引方向,将于2024年3月23-25日,在北京农业农村部举办第59期乡村产业投资与运营高级研修班,课程将围绕国家“两会”后的最新政策解读和农业农村相关重要政策申报等内容进行授课。

为助推乡村振兴,中国农民研修学院从人才培养源头发力,2023年开始实施“全国乡村运营师培养计划”,将于2024年3月23-25日,在首都北京,举办第59期乡村产业投资与运营高级研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具备相应理论素质、发展理念、专业能力和实操水平的乡村运营人才。
研学地点:北京·农业农村部
研学时间:2024年3月23-25日
•家庭农场负责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员
报名方式



主办方、承办方介绍
特别福利

参加本期研修班可获得中国农民研修学院颁发的乡村运营师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