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塑信息时代的世界格局中,集成电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聚焦芯片的中美科技战影响不断扩大,我国“缺芯潮”和“卡脖子”威胁与日俱增。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多元主体协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效率、加速突破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封锁的重要举措。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已陆续启动创新联合体的认定和培育工作,但是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建设还在酝酿之中。为了落实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对三省一市要“聚焦制约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明确要求,作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的“先行者”和深耕集成电路产业数十年的先进地区,长三角亟须发挥自身优势,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率先探索启动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建设,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国产替代进程。
一、长三角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的现实背景
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是发挥领军企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先锋作用、构筑协同攻关统一战线的重要实践。创新联合体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由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创新链诸多优势创新主体构建的目标协同、资源协同、行动协同的高水平产学研合作组织。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庞杂、技术壁垒高、上下游客户黏性强等鲜明特征,决定了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势必需要集中多个优势创新主体、凝聚多股研发力量,形成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近年来,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联盟和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联盟等促进多主体协同攻关的平台、组织先后组建成立。2021年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征集的跨区域联合攻关需求中,集成电路产业攻关需求最强烈(总计75项、占50%)。2022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首批揭榜攻关任务中,集成电路产业攻关“榜单”均由企业提出,最终揭榜成功的主体中企业占比远高于高校院所(总计19项、占63%)。可以说,集成电路产业是长三角建设跨区域创新联合体理应先行关注的重要产业领域。长三角地区率先启动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探索新型创新组织模式,将有助于提升区域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建设能级,进一步发挥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现有的技术优势和集群优势,做强区域科技创新力量,践行国家使命要求。
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是中美博弈背景下,长三角谋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产业发展基础来看,以上海为核心,长三角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区域,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二分之一,集中了全国56%的芯片制造生产线,已经初步构建了集EDA工具、核心产品设计、先进制造、装备材料、高端封测服务为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长三角在经济活力、产业发展程度、开放程度、创新能力、区域协同等方面优势显著,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潜力巨大。从产业发展形势来看,必须认清,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市场从来不是公平竞争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动用霸权干预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今华为、中芯国际、海康威视、长江存储、中国电科等诸多我国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企业陆续进入美国政府“贸易黑名单”。随着2022年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颁布,可以预见美国对华集成电路产业高端技术和人才的封锁和打压短期内难以逆转。面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各关键技术环节都存在依赖国外技术输入的现状及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需求,长三角地区亟须调动发挥区域内集成电路领军企业的行业影响力,牵头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突破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争取发展主动权。
二、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的核心功能
从创新联合体成立的初衷和目的来看,创新联合体是要突出领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调动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攻关能动性,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重驱动的新型举国体制下“有组织的科研”。因此,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领军企业跨区域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应是传统自由组合、结构相对松散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或产业联盟的升级版,是要将以往自上而下的任务指派和自下而上的需求牵引相结合,引导面向产业发展真实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调动领军企业在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产业链关键节点孕育攻关“同盟军”和“突击队”。
按照《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提出的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科创+产业”为引领,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标,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应当具备的核心功能有三个:
一是锻造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担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攻关任务。要依托创新联合体,强化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战能力。由长三角集成电路细分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牵头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形成代表区域的优势力量,以创新联合体身份,率先承接国家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相关的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重大装备、关键材料和技术工艺,领先提出中国方案、建立中国标准,以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实施。
二是强化企业攻关组织能力,提升区域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联合体以科技领军企业作为攻关主导方,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力求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链条,巩固提升领军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带动一批集成电路产业优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有力强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韧性和张力,加快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
三是探索跨省创新协同路径,深化区域集成电路产业融通发展。充分利用跨区域创新联合体中多元主体自带的创新资源禀赋,以点带面,加强集成电路产业链创新链跨区域市场化的相互匹配和协同合作,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技信息数据等在区域内面向更多类型主体实现开放共享,扩大攻关成果的转移、应用和辐射的范围,构筑区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完善、梯度转移有序的产业组织体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深度融合创新的新阶段。
三、长三角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的思路建议
目前国内各省市出台的创新联合体建设要求中,组建方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先认定牵头单位,后组织项目申报(或择优定向委托)。以陕西、北京等地为例,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发展流程可归纳为“遴选确定牵头单位—确定成员单位、选聘首席专家—签订共建协议—批准立项/备案建设”。另一类是先确定攻关项目,成功揭榜后正式组队。以浙江为例,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发展流程为“设计攻关任务榜单—揭榜团队组建创新联合体—正式申报揭榜专项—实施绩效评价—择优滚动支持”。基于各地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推动长三角跨区域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要紧扣“凝练真需求、组建真团队、解决真问题”着手探索,力争在更大程度上调动释放区域内科技领军企业的攻关能动性和行业号召力,在更大范围内集中更优势的力量开展协同攻关。
(一)充分研判攻关形势,凝练创新联合体攻关目标
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壁垒和客户壁垒双高,需要明确跨区域优势创新主体开展协同攻关的“风向标”和“路线图”,才能规避区域间项目重复建设、过度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有效发挥集聚优势。
一是组织跨区域攻关需求专题会商。围绕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联合攻关,组建专题工作小组,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集成电路产业联合攻关专题会商机制,推动三省一市共同梳理集成电路产业联动发展中亟须攻关且优势互补的细分领域,强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作为攻关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的重要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出题作用。聚焦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必争领域,动员领军企业主导梳理2~3年内有潜力突破且需要通过跨区域跨主体合作完成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榜单”,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谋定攻关目标任务提出真正面向产业的诉求。
三是重视重大问题的战略咨询。召集长三角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三省一市高校院所、科技智库的专家学者,以及长三角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建立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确定创新联合体攻关任务优先级提供建设性意见。
四是加强竞争情报分析。组织专业科研机构持续跟踪研判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国际形势和“卡脖子”材料、设备、技术清单及国产替代紧急程度,深入调研并及时掌握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诉求。在充分吸收重点企业、重点研究机构业内人士的意见建议基础上,形成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的“作战图”。
(二)突出企业主导地位,推动创新联合体挂帅组团
只有调动发挥好领军企业的攻关组织能力,切实打造跨领域跨组织的高水平攻关团队,才能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将“国产替代、时不我待”的口号转化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际行动。
一是明确企业的攻关领导地位,研究出台支持长三角打造重点产业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方案,促进三省一市重视跨区域创新联合体的组织优势,优先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重点领域的领军企业发挥行业资源整合能力,带领优势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组建一批任务型、体系化的跨区域创新联合体,针对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联合布局,面向产业“卡脖子”痛点难点,共同策划联合攻关行动,细化任务分工和攻关节点。
二是重视战略科学家的挖掘选拔。在以往国家和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中,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挖掘筛选既具备战略思维又获得产业界认可的战略科学家担任攻关首席科学家,充分赋予其用人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三是促进攻关团队的引进培育。利用好长三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优势,积极从海外引进或自主孵化高水平研究骨干和团队,为特定人才建立“一人一策”的全流程引才和管理培养方案。此外,进一步完善跨区域人才职业资格互认、待遇同享等保障制度,促进区域内高水平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合作。
(三)形成多重保障激励,促进创新联合体久久为功
为保证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能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组织合作模式持续集中优势力量攻关,需要三省一市合作完善一体化的政策支撑体系,自上而下持续引导激发自下而上的攻关积极性。
一是优化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的项目支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联合各地市组建面向区域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库,分批规划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联合攻关项目清单,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领军企业以创新联合体形式,申报、承接长三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创造更多机会和渠道。
二是探索构建多渠道的攻关资金支持体系。引导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先进地市或攻关需求明确的地市率先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配套,充实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资金,助力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建设;动员集成电路产业攻关需求强烈的领军企业先行自筹资金,并以市场化方式组织创新联合体共同注资建立联合攻关资金池;探索建立区域级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提供申请渠道。
三是完善跨区域信息协同交互渠道。拓展丰富“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功能,推动部市、省市相关集成电路及其细分产业领域的科研项目数据、专家库、人才库信息共享,充分整合提取过往跨区域合作研发的项目信息,改善部市间、区域间信息不对称、对接有障碍等问题。
四是推动多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加强长三角高校集成电路专业学科建设,进一步重视高校联盟中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推动企业需求向不同类、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机构和领域延伸,深化“校企联合”“培养前置”,争取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合体培养和输送更多能够在产业链创新链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高技能人才。
五是重视攻关成效评估和成果推广。由于集成电路产品需求个性化程度高,“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可能存在缺口需求明确但验收指标不明确的情况,创新联合体需要适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和具体行业专家参与攻关成效的判定。考虑集成电路产业当前所处的特殊形势,在攻关完成后,要在对攻关任务及方案保密的基础上,进行攻关成果、团队的宣传推介,促进跨区域攻关合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
高继卿 朱学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文,首发刊载于《科技中国》2023年第4期 科技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