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贤滚灯
『行业背景』
奉贤滚灯起源于柘林镇胡桥地区(今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 是一种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集舞蹈、杂技、体育、艺术为一体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2008年, 奉贤滚灯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文化传承从晚清至今已经经历了七代人。目前徐思燕是国家级传承人, 市级传承人是王正荣和沈玉琴, 他们现在都在为滚灯的传承、创造、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奉贤滚灯的传播机制主要是师徒制。进入新时代,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 非遗文化的传承也与时俱进, 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开始涌现,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播规模。
此外, 由于街镇划分, 奉贤滚灯也有效吸引了区域内居民参与, 由参与人员辐射到各自朋友圈,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遗传承的社会参与度, 结合“四进”项目: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 形成了多样化参与模式。

『发展趋势』
奉贤滚灯是中国上海市奉贤区一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民俗特色表演形式, 奉贤区当地文旅部门对于滚灯的发展与传承倾注了很多心力, 主要表现在保护记录独特的滚灯制作技艺、策划宣传丰富多彩新奇有趣的滚灯文化活动、拓宽滚灯发展艺术的横向边际等重要举措。
在未来的行业趋势中, “非遗+教育”、“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直播”等“非遗+”模式是当前广为流行的发展路径, 对于非遗项目横向边际的拓展大有助益, 奉贤滚灯便是“非遗+”模式发展的代表。
“非遗+”模式将非遗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 创造出新的“IP”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 提升非遗文化品牌的附加价值。让奉贤滚灯年轻化、平民化 、现代化、品牌化。
传统滚灯结合3D打印技术, 融合传统与创新。编排滚灯操、滚灯舞蹈,创新滚灯文化创意产品, 发展滚灯新型民宿, 立足传统搞创新的思路在滚灯推广上迸发出新的活力;引导青少年参与非遗体验的同时, 关注新生代兴趣爱好与意识导向, 为滚灯传承储备年轻力量;柘林非遗文化微展览、非遗集市活动等都是奉贤滚灯品牌化建设的路径。
文案 | 次吉卓嘎 周湘玲
排版 | 杨雨馨
审核 | 包贝一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