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国内外环境在深刻的变化之中,司法部去年召开会议,强调了高质量发展,拉响了法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

纵观各种政策和信息,法律行业迎来了历史的转换期,这里面有几个方面变化,我们试图去捕捉。
随着国家安全意识的推动,各行业进入了严监管的时期,打插边球、不合规的代价会越来越大,成为出头鸟一样。
这些年,法律行业全面市场化,从业人员的激增,出现了很多乱象,无论是打擦边球的业务,还是法律咨询公司的搅局。

有些人喋喋不休、更有些人义愤填膺、还有的通过法律咨询公司做马甲狼狈为奸。
所幸,并没有产生大乱子,这些人迟早会被收拾的。
高层对法律行业扩张规模、玩模式和抢市场等行为,并不满意,这些在国内司空见惯的玩法,并没有核心竞争力。
有些律所还在拓展规模,收律师的座位费、管理费这些“二手房东”操作上乐此不疲。
现在这种模式也捉襟见肘,青年律师得不到什么帮助,律所在边引进和边流失的窘境中无所适从。
扩展规模和抢市场,纯粹的商业行为,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高层对律师的定位,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
很多律师,对底层的法律需求嗤之以鼻,在维护社会安定上,事不关己,这样上面能满意吗?
最为关键的是,上面希望我们的服务业能出口,做强是出口的底气,不要在国内卷了。
很多律师,对调解觉得是多此一举。
从大局出发,维持社会安定和团结,调解是重要一环,而且调解的效果,比诉讼有时候更有价值。
调解化解矛盾,矛盾越在基层就越好解决,所以未来调解会更强化,“人财物”都会前置到调解阶段。
很多律师,卷案件,卷价格,不如学着怎么好好研究调解这个事情。
自己不是考个证,成为调解员,就合格了。
要扎扎实实具备调解技能、通过调解解决问题,而不是,调解不成,引导起诉。
很多律师抱怨,现在当事人白嫖的一大把、嫌律师费高得很多、对律师办案叽叽哇哇,签了合同不付款,这帮人,不好伺候。
这是购买力的问题,全世界经济萧条,消费降级席卷全球。
还有,国内很多老百姓收入下降、就业困难,包括一些有点钱的人,也是抱怨钱太难赚了。
有些人,认为疫情后,都会好起来,现在放开后,更是一言难尽。
现在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未来律师高收费和当事人给钱爽快,基本上回不去了。
内卷过后就是洗牌,洗牌前,请各位洗洗脑,对这些趋势有基本认知,迎合趋势和变化去随机应变,才能活得不错。
市场不好,很多律师发展销售团队,搞钱。
有的律所和资本合作,发展销售都有200-300人,广告费一天最多80多万,一年搞很多个小目标。
发展销售,很多人觉得是解药。
解燃眉之急,解囊中羞涩,变成销售驱动型的律所,有的叫网推所。
收了钱,都是当事人的期待,搞不好,就变成失望,甚至被认为是骗子,一个个案件就是雷,随时会引爆。
商业本质,为客户提供价值,如果不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办案能力、打造品牌壁垒,那就是毒药。
很多人喝了毒药,找不到解药,最后声誉尽毁,在法律行业变成过街老鼠。
很多人觉得内卷,归结到律师人数激增造成,还吐槽法考放水,其实老百姓的法律需求在增长,律师人数为什么就不应该增长呢?

律师人数增加,通过竞争去提升服务质量,一些有品牌,有实力,差异化的律所会崭露头角,这种通过供给去提升质量,是最朴素的逻辑。
那些服务质量差的律所就会出局,有些并不适合做律师的人,也会洗牌出去。
律师人数激增,是法律行业高质量的手段,没有供给侧调整,没有人有动力改善服务质量。
微商时代,经常出现全名皆商的说辞,放到如今,确实就是如此,朋友圈,越来越多人,在推荐产品,兼职和副业刚需甚嚣尘上。
法律行业竞争白热化,律师人人皆商来临,每一个律师都要去推荐自己产品,推广自己,首先要把自己“卖”出去。

如今,这两年很多律师做个人IP,做短视频和直播,就是在推广自己。
律师IP高烧不退,很多律师趋之若鹜,做了直播,案源不缺,一个月能变现几十W。
专业+销售,这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律师,对“商人”这词非常反感,因为商人和“奸”分不开。
人人皆商,是指商业,法律服务也是商业的一部分,收了人家的钱,这就是商业。
这些变化的趋势,既有宏观的未来方向,也有微观的个人认知,关系着每一个律师,希望通过这些变化,能让在思考的你,提供一个新的视界。
多些思考,少些迷茫,多些行动,少些焦虑,2024年,期待新的可能!



添加微信,咨询合作
律临入驻-案源购买-推广托管
律师IP打造-营销杀单培训-营销顾问咨询
合作call:139-2218-8528(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