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前瞻
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城市在产业布局谋划的时候,应该做到“需要”与“须要”的平衡; 所谓需要,就是可以发展什么产业,它可能来自于:市场基础、要素禀赋和某个大型项目带来的契机; 所谓“须要”,就是城市应该甚至不得不发展哪些产业,它至少包含:政策导向与区域分工、市场红利、转型升级的须要。
文|张五明(产业中国研习社理事长)
随着城市经济治理的精细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产业的孕育与发展在市场作用的同时,顶层设计的味道愈发浓厚。
从历史的进程看,改革开放前,一个城市的非农产业主要取决于国家布局的项目类型。改革开放初期,“先富的人”带动性极大,往往谁最先做出成绩,他所从事的行业就会吸引大量人去干,也就形成了这个城市的特色产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逐渐凸显,跨国订单找到哪里,哪里就滋生出新的产业。
最近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消费作用逐渐凸显,互联网和交通基建扩大了市场的辐射范围,城市产业孵化的偶然性也就大大减小了,规模增长的背后往往是政商合力的结果,政府如何去理解自己辖域的未来,就会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形成巨大的影响。
那么,为了避免设计伊始可能出现的方向性问题,应该如何理解产业体系设计的逻辑呢?
“需要”的产业
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城市在产业布局谋划的时候,应该做到“需要”与“须要”的平衡。
所谓需要,就是可以发展什么产业,换言之,这个城市具备发展哪些产业的比较优势。它可能来自于如下某个或某几个因素:
最基本的是市场基础。也就是说,或是基于市场因素,或者基于历史因素,辖域内在某个行业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尽管这些企业可能规模不大,也可能布局分散,或者另外一种情况:已经形成了小区域范围内的简单集聚,但销售半径小,恶性竞争激烈,利润微薄。
但是,如果未来通过政府政策性引导或者较低投入就能够有效整合行业,提高综合竞争力,那么这个市场基础就是本地在发展这个产业的比较优势,就是“需要”的加分项之一。
第二个因素是要素禀赋。它指向的情况是:这个城市在某个产业上并没有太多的企业,但是它具备了该产业形成规模增长的一些核心要素,比如土地成本低廉、能源供应充足、或者辖域恰好有该领域研究的优势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等等。
之所以具备产业要素的禀赋而未能孵化,可能由于该行业之前本身市场规模小发育不充分,也可能该区域在核心要素中某一个具有明显短板,让外来投资企业望而生畏,抑或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不够,信息不充分。
不管哪种情况,如果政府可以通过一些低成本的工作就可以形成对该行业的城市吸引力,那么,这也是这个城市“需要“的产业之一。
第三个因素具有一定偶然性,就是某个大型项目带来的契机。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该城市在某个产业企业数量很少,具备该产业规模增长的要素也无优势,但恰恰偶然的机会,可能是国家或上级政府综合考虑布局的结果,也可能是本地企业家运作进来,或是出于本籍外部企业家建设家乡的情怀,这个行业某个带动性极强的大型项目有可能被引进过来。
这个项目也许是单纯的产业项目,或以该行业为主题的综合性开发项目,甚至大型科研项目,只要通过评估认为该项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足够大,主政者在项目引进洽谈的伊始,就要具备前瞻性,及时提供整个行业的政策支撑和有效投入,放大该项目的影响力,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项目引进的谈判,也有助于快速吸引集聚外部企业,形成规模增长。
这种大型项目的契机,也是对城市“需要”引进产业的选项之一。
“须要”的产业
考虑清楚“需要”哪些产业后,就要开始考虑“须要”的因素。
所谓“须要”,就是城市应该甚至不得不发展哪些产业。它至少包含几种情况:
一是政策导向与区域分工。谋划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跳出城市本身的产业体系。国家和上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既是风向标,也是顺势而为降低投入成本的捷径。尤其是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比如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具体领域,为了鼓励发展,往往会密集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地方政府只要认真将这些政策进行整合,并结合自身财政情况进行针对性补充,往往就可以形成政策洼地,具备产业吸引力。
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如果结合所属区域分工布局进一步细化自身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就会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这也是主政者谋划产业时应考虑的基础性因素。
第二个情况是市场红利。消费水平的增长、新技术的应用、新商业模式的诞生、国家的战略导向等等诸多因素,往往会让某个行业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在互联网的催化下,新产业诞生的门类和增长的速度都在加快。
这些行业的爆发,背后资本力量的助推既是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观察选择的风向标。紧盯资本动向,结合目标产业制订金融工具,虽具有一定风险性,但往往也能发挥奇效,孵化出“在风口上的猪”。
第三就是转型升级的须要。城市的产业一旦进入衰退期,就要提前谋划装型升级和腾笼换鸟。具体侧重转型还是升级,要结合实际情况,比如一些轻纺、机械制造、食品等基础性行业,市场整体消费规模相对稳定,就不要轻易考虑将产业赶走,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赋能升级,毕竟,从1到n总是要比从0到1更容易些。
如果现有产业确实属于“三高一低”的衰退型产业,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尽管改造成本很高,也不要轻易考虑再建新区,而是腾龙换鸟。换来的“鸟”也就是城市“须要”的产业。
当然,“需要”与“须要”的因素还远不止上述谈到的几点。重要的是,主政者要在谋划产业的伊始,就要综合考虑“需要”与“须要”,并且做到两者的平衡考虑。
所谓平衡,就是在考虑可以发展什么产业的时候,要以“须要”的因素为导向,在考虑应该发展什么产业的时候,要立足于本地的比较优势,进而谋划一个具有前瞻性、可落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关注 | 园区荟(ID:biaozhunpark)
来源 | 产业中国研习社
内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号)
商务合作 | 13911764828(牛先生)
往期文章推荐
2021年国家级产业园区品牌声量榜 | 2021康养城市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