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找第二曲线是一个组织长久不衰的根源
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他写过一本书叫《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第二曲线。一个国家或企业的业务都不可能永续,业务曲线在出现拐点后就会开始衰落。因此,在第一曲线达到巅峰之前,必须找到驱动国家或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之前开始增长,这样国家或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实现永续增长。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概念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寻找组织的第二曲线。习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前沿探索,部署未来产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力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随着宏观形势、科技、产业及经济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目标比重超过17% 。截至2023年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其中,生物产业、相关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占比最多,分别为25%、19%和17%。
(二)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我国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尚处于孕育孵化的先导性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未来产业将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和产业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未来将引领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发展。
我国“十四五”规划不仅仅规划了2021-2025年五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对2025年之后的未来十年发展做了前瞻性展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纲要特别指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取得积极成效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等,以5G通信、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物联网等业态为代表。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7390亿元。
(二)生物产业正在加速发展生物产业正在加速发展
我国在新型基因编辑器、酶蛋白理性设计、高通量筛选等底层生物技术,以及在细胞工厂创制、多酶分子机器构建、生物过程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有力支撑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 2022年,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6万亿元,主要以生物医药为主,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约为3899亿元,占总市场规模比重的24.28%。
(三)新能源更快发展,化石能源兜底进一步强化
能源新技术产业主要聚焦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非常规油气开发利用产业、能源互联网与清洁能源消纳产业、核能产业、风力发电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能产业和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等,是新能源产业的拓展。
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陆上6兆瓦级、海上10兆瓦级风机已成为主流,量产单晶硅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23.1%。风电、光伏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四)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新材料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产业基础再造的主力军和工业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物质基础,包括纳米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 。2022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约6.8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近6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全面推进
高端装备制造业又称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包括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医疗装备等,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2022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到21.3万亿元,近年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的专利数量年均增速超过30%,追平了一些发达国家水平。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近日发布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增长了5%,并在2022年达到290258台的新高峰,占全球安装量的52%,运行存量突破150万台的历史纪录。
(六)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目前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3000万辆,分别达3016.1万辆、3009.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31.6%。
(七)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兼具带动经济增长和应对环境问题双重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支撑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能,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22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2万亿元,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 。
(八)航空航天产业稳步发展
2022年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148亿元,其中导航与位置服务规模为5007亿元,卫星遥感市场规模为130.8亿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为793.2亿元,商业航天设备规模41.6亿元,发射规模为175.4亿元
(九)持续推动海洋装备高质量发展
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7.3%、55.2%和49.0%,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3.5%、49.8%和42.8%,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有6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方法
(一)产业周期评价方法
未来产业属于产业的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周期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属于竞争性的产业投资。
有代表性的周期定价是市销率估值法(PS)、市盈率估值法(PE)和未来现金流折现法(DCF)。
行业初期和导入期,收入增速快但没有利润,资本往往以收入为支撑进行估值,也就是市销率估值法。此类方法适用于只有收入,还没有产生利润的快速成长型企业。
市销率(PS)=股价/每股销售收入=股票总市值/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产业成长期,单位成本递减,开始有盈利产生。市场用净利润来对公司进行估值,也就是市盈率估值法。此类方法适用于有净利润的企业。
市盈率(PE) = 股价/每股收益 = 股票总市值/公司净利润
产业成熟期,市场用最保守的折现现金流给企业估值,也就是DCF。DCF是绝对估值法,是将一项资产在未来能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通常要10年以上的预测数据),然后再根据合理的加权平均资本折现率(WACC)进行折现,得到这个资产在当前时点的绝对价值。
(二)产业周期的不同投资方式
投资框架以“金字塔”结构的新科技周期为主体,自上而下分别为“0-1”、“1-5”、“5-10”和“第二增长曲线”,具体来看:
“0-1”产业阶段是“概念投资”阶段。该阶段新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并以“低性价比”形式应用于样品生产,创新型模式出现并“限制性”应用于部分场景。如AI+应用、绿氢等。
“1-5”产业阶段是“技术推广”阶段。在降本增效等因素驱动下,革命性技术以“高性价比”形式应用于产品生产,创新性模式扩散至多数应用场景,新产品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如充电桩、POE胶膜等。
“5-10””产业阶段,产业渗透率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不确定性逐渐消散,如智能驾驶等。
“第二增长曲线”产业阶段,该阶段的非主导性产品由于新兴市场需求获得新的增量市场。如光伏、风电等。
其中,“0-1”阶段VC/PE类型多,“1-5”“5-10”产业基金、VC/PE类型多,“第二增长曲线”阶段股权收购、产业投资类型较多。
截至2023年12月底,A股共计2721家战新企业,占整体市场的51.40%,该数值在前两月分别为51.33%、51.36%。2023年,226家战新上市企业共计募资2,833.51亿元,占该市场整体募资水平的80%,其中138家受到VC/PE支持,VC/PE渗透率达61.06%。
五、战新产业的可行性评估逻辑
战新产业的可行性评估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确定核心业务、设立战略目标、明确路线方针。基本原则是顺势而为,有所作为。
(一)确定核心业务
在确定核心业务时,需要着重评估三个关键维度,并聚焦能在特定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或展现显著差异化的业务。
团队意愿(想做):公司发展过程中,寻找到可能给公司发展带来机会的业务。
市场前景(可做):分析市场增长率、规模、竞争强度和盈利能力等因素,精选有发展潜力的业务。
竞争优势(能做):分析行业的竞争格局,分析头部企业在关键成功要素,评估企业的强项和短板,选择有竞争优势的业务。
(二)设定战略目标
关键在于培育出方向感和目标感,确立一个既充满希望又大致可行的未来蓝图,有效地凝聚团队共识,引领企业向前发展。目标的制定应基于SMART原则:
具体 (Specific):目标应明确和具体;
可衡量 (Measurable):目标的达成情况应可以量化;
可达到 (Achievable):目标应该是现实的,可以实现的;
相关性 (Relevant):目标应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连;
时限性 (Time-bound):设置清晰的时间限制以完成目标。
(三)确定商务模式、行动方案和组织架构
确定清晰且具有指导性的商务模式、行动方案和组织架构,与战新产业的业务特点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