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雪花飞舞,走进巴夫产业示范园的“五位一体”生态大棚,温暖如春、绿意盎然,番茄苗“鲜”气逼人。钻进棚内一看,一个个小棚拔地而起,菜农们称之为“二道膜”。“今年的寒潮天气比以往要多,棚里的温度可能只有5℃,目前我们有五个大棚种植了番茄,已经全部搭建了“二道膜”,并且蔬菜种植区采用生物质反应堆技术用来抵御寒潮天气。”大棚负责人王富强说到。

据了解,生物质反应堆技术,是将稻壳、羊粪、发酵菌剂、菜籽饼等有机物质加盖地膜后,发酵产生热量,用来增加棚室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了保障果蔬“温暖”度过这次寒潮,菜农们作为种菜“老把式”,早已提前准备好“二道膜”“地膜”等御寒神器,大棚内的温度早上能达到10℃,中午有阳光的时候甚至能达到40℃,完全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热量,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守护群众“菜篮子”。





WINTER


“嘎吱嘎吱……”随着一阵阵不规律的机械卷动声响,南街村的设施蔬菜大棚顶上覆盖的“棉被”被电动起落装置缓缓拉起。冬季日照时间短、温度低,为了保障棚内果蔬“舒适”度冬,包棚农户需要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收起棉被,太阳落山后再为大棚盖上棉被,保证棚内温度保持在13℃左右,避免低温冷害天气造成果蔬减产。

“我们这里一共有16个棚,种植的是西瓜和西红柿,采用的是保姆式运营模式,山东美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我们鑫南街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股份合作,因为这两天寒潮天气,公司技术员天天靠在这里给我们技术指导,确保果蔬苗‘安全’度过,这批果蔬苗预计4月中下旬就能抢‘鲜’上市。”南街村负责人王朋乐呵呵的说到。

下一步,乡饮乡将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推进“万亩千棚”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推动设施农业扩规增量,撑起集体“腰杆子”、鼓足村民“钱袋子”,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以文化人 礼仪乡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