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儿童干预的终点在哪里
孤独症儿童的能力发展、生存环境和生命质量不仅是其家庭最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如今的康复机构、社会爱心组织和政府专职部门心之所系,并努力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从完全不了解孤独症为何症,到似懂非懂的猜测病因、被偏方邪术坑蒙拐骗,再到客观看待孤独症群体,逐渐建立科学的干预理念……中国的孤独症家庭在这条崎岖艰辛的路上挪行的40年,也是中国的专科医生和康复专家不懈努力的40年。
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教授陶国泰在《中国神经精神科杂志》发表专题论文——《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首次报道4名中国儿童被确诊为孤独症,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多年。

孤独症行业发展变化
我国孤独症康复教育行业的发展路径可参照普通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萌芽期到成长期再进入发展期。
这一路发展以来,我国的孤独症康复医教结合已“从舶来品到具有中国特色”“从单一需求到多元供给”。我们的诊断和康复手段已经吸取国外的丰富经验并升级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满足孩子与家长诊断、康复、融合教育等多元需求。
一、人口环境分析
依据我国目前公布的数据,孤独症发病率为1%,该数据综合了一些区域性的数据资料并参考国际的提法,是相对保守地推算的,因为全国还缺乏孤独症普查数据。

可以推算,孤独症儿童的数量每年以至少20万的数量在递增。而且目前我们国家诊断出的孩子大多是中重度,许多症状较轻的孩子并未被老师和家长发现异常。
二、综合环境分析
目前国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推动了孤独症康复训练行业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但是基于国家对于民办普教行业的政策来看,单一的线下机构训练非长久之计,需在国家指引下大力推动多元化的医教融合教育。

孤独症康复教育行业发展差异
1.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
儿童康复机构开展的服务内容主要是针对2-6岁小龄的儿童,占比高达73.12%,其次是7-14岁大龄儿童,占比23.66%,再次是15岁以上大龄儿童职业教育,占比3.22%。
小博士(泰和儿童康教展能中心)KEY WORDS:首个融合教育模式应用、医教结合、目标提升以社会技能为主
1、小博士(泰和儿童康教展能中心)的特殊教育现实行EHC计划,属医教结合模式,满足特殊儿童从幼儿园、小学的安置;
2、技能目标:沟通需求、社会需求、认知能力、行为障碍及其他障碍。


小博士(泰和儿童康教展能中心)KEY WORDS:小班教学、社会适应力与生活技能、有偿/低价兴趣班

①小班教学:设置人数较少(每班不超过8人)的特殊班级,自校通级是目前主要的通级方式;
②帮扶措施和就学体系完善:提供一周免费体验的疗愈机构,目的是为了培养孤独症儿童的一定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
③社会有偿服务机构:提供积极行为支持而非缺陷补偿,有的提供一些兴趣活动,减轻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负担;有的帮助孩子学习一些生活技能。主要活动有,画画、做糕点、买东西、坐电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