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SHUZIZHANTING
数字展厅·沉浸看展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展(第1期)
——萌芽与发端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展
建筑是人类遮风避雨、避免虫兽侵害的托身之所。原本,人类居住在天然洞穴中,但那里危机四伏,人类不得不自己动手建造居所,原始建筑由此诞生,人类开启了以建筑适应自然与社会的文明历程。
伴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国家形态的逐步完善,王权意识的逐渐加强,王城国都、宗庙、宫殿等建筑形态日臻成熟。它们展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明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先秦营国制度。华夏营造的精神、技术与制度如冉冉升起的朝阳,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建筑起源
(约前6000年—公元前21世纪)
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1929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于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原始村落(前4600—前3690)复原模型
先秦营国(前2070—前221)
二里头遗址(前1750—前1550)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掘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遗址数十座,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迄今可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进入商代,随着王权的强固、王朝的兴盛,王都建设大幅度展开。王都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分区日趋复杂,宫室建筑逐渐形成规制,奠定了此后王朝都邑宫室制度的基础。
河南偃师遗址是一座早商城址,建于公元前16世纪,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是迄今所知的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偃师商城宫城复原图

安阳殷墟宫殿宗庙区
陕西岐山凤雏村的周代早期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距今约3100年。

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复原图
战国(前475—前221)时期,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齐之临淄、赵之邯郸、楚之鄢郢、魏之大梁等,都是工商业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都城。

临淄齐都文化城

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

编辑:栾为
审核:韦志夫
排版:胡嫘嫣
来源:神州共享

编审:潘燕燕
撰稿:刘宇豪
编辑:刘宇豪
欢迎到馆阅读

点赞、分享 传递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