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两类供应会逐步减少,一个上班距离太远的刚需,一个是价值过度透支的新区改善性住宅,上一节我们基本提过。年轻人上班族需要住在城里或者至少是通勤方便且时间可控的地方。但现实是,北京的燕郊、成都的视高,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还是远了些。很多年前有朋友跟我讲,那么容易让年轻人市区买得起房子,不是就没有奋斗目标了,好像这个房子的确是城市居民的奋斗目前,至少从物质大件上。
且不说这房子能不能买的起,先从居住的角度来看,远郊特远郊的房子的意义在什么地方?的确是买不起的替代的地方?这个逻辑似乎成立,但是从实用性来讲又不成立,加入你在高新区上班,住在视高什么概念,甚至住在天府新区有些板块都觉得费劲,今年陆续公布的保障房区域有在五加二也能得到体现,这个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概念不能当饭吃,通常就是描绘一个很好的生活愿景,并且能够找一些替代理由和冠冕堂皇的说法,甚至都能把大多数人都绕进去,有时候的确我们还是靠愿望和愿景来给予我们意义的支撑,但是转过身来,还是要面对现实的压力,上班通勤一个多小时,这个的确是个考验。宁肯在市区租个房子吧,这个为什么今年成都的二手房刚需90平米左右成交量这么高,而视高这些区域的量价出现了重大问题,这个就能说明问题。概念不能当饭吃,还是现实问题。
但当这些相对有限的刚性购买力回归主城的时候,回归主要上班便利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的二手房的价格并非是上涨的福音书,而是能够脱手的福音书,但价格就局限于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了,实打实的购买力和价格,像这种强二线城市已经比较友好的价格了,但依然很多人买不起。
从这个维度来讲,至少在逐步制止那些太远的逐步变得不被接受的供应了,你不要以为视高、青白江这些地方大量销售、热销的时候,都是外地人什么青海人来买的,主力客群还是围绕成都相关常驻人口买的,譬如视高、万科眉山文化村,不可能是人口非常局限的眉山人、仁寿人自己买的,谁买的呢?显然这部分主力已经转移到成都五加二和近郊便利板块的二手房了。当然,还有一部分投资客,就更不用说了,早就套牢或者罢手。
概念的实现,也是要靠人口的红利来托底,人口红利还是要最终看以人为本的实用性,房屋我们不否认起可以承担财富的载体,但是关键是一定要有用才行,没有用还能当艺术品么?我们判断一个东西的实用性,作为普通人,还是坚持常识判断。
2023年成都一二手房的五加二区域的虹吸效应这么明显,就是概念价值的消失,概念区域的无效供应的淡化,这反而是市场自然演进的一种好事情,没有人逼着你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