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能源网:光伏行业历史上的电池技术虽然都由国外率先发明,但是却是中国率先将其产业化的。中国的光伏产业当下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与国际化发展?沈辉:近几百年来的中国,在科技上面,是被世界甩在后边的。太阳能电池也是这样,从贝尔实验室最早发明这个东西,然后德国、日本等都在研究。21世纪以来,大家才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原创都是国外的,半导体材料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国外科学家的智慧结晶。但是,中国企业家在产业化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把国外的先进技术积极消化,继续创新。为什么德国人、美国人放弃了晶体硅?因为他们认为晶体硅没办法产业化,对他们来讲是天价。是我们中国人把它做成萝卜白菜的价格,跟煤电能竞争。这只有电池技术的科学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掌握装备技术、材料技术、工艺技术,以及管理的技术,在这几个方面中国人形成了协同创新。做到这一点是惊天动地的,所以我说,中国光伏怎么称赞、怎么歌颂都不为过。国外确实做到让光伏从0到1了,但从1到10,从10到100,都是中国人完成的。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国外没有教给我们现成的制备工艺,没有提供给我们现成的设备,我们不能有钱就马上生产,我们做了很多事。但是,我们缺少总结。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我们是挣钱了,我们把公司做大了、上市了。但我们缺少总结,缺少一套理论。所以,我们要培养思想家,你看爱因斯坦著名的名言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就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是,大家忙于互相竞争,没有时间思考,而且企业很难团结起来。比如,国外的文章都是几十个单位联合起来写的,我们中国有吗?我们中国人想的是要抢先别人一小块,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成气候。而若要合在一起,那将是汪洋大海。所以,我们中国人要有协作精神。华夏能源网:您在最近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光伏行业缺少“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见华夏能源网报道《沈辉教授:中国光伏行业仍缺少“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如果想要推动“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诞生,未来业界还需要在哪些层面努力?沈辉:我对爱因斯坦很崇拜,他的故居我去了很多次,他的书我收集了很多本。爱因斯坦是个很浪漫的人,但不是绝顶聪明的人。因为科学家不需要聪明,科学家就要执着、有耐心。我们太阳能电池走到今天这一步,科学的原创,基本上是源自国外的。我们主要在产业化的技术方面,进行了重大突破。但是,在新的思想、新的思路、新的机制等方面,我们存在缺陷。我为什么提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的概念。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为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研发太阳能电池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尽量多的吸收光,二是尽量小的损耗电。光子进去,电子出来,为什么到今天地面上太阳能电池连30%的光电转换效率都达不到?那余下的70%的光到哪去了?这说明我们没能好好的利用光。关于光的利用的研究,我们停滞不前。所以,我就一直在讲,我们缺少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现在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提高,最大的难点就是光的利用问题。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个新的物理机制、理论,被发现、总结出来,那么无疑对我们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只是在材料上有所突破,我们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就能达到30%、40%。但是现在限于物理机制,我们没有突破。当然,在新材料方面,现在已经有些企业开始利用光转膜技术,光转膜可以把高能量的光尽量利用起来,这是好事情。在上个世纪,太阳能电池上限的理论建立以后,太阳能电池的科学大厦就建成了,之后主要是技术方面的进步。到今天,我们需要有科学理论的突破。太阳能电池的电学问题已经解决了80%-90%,还有10%,因此,电学研究虽然还可以继续向前推进,但却变得很难了,而光还有70%都没有利用起来,所以光学领域有大量的空间等着我们去探索。华夏能源网:您觉得从本土的科研机制和人才激励等方面,学术界与行业分别可以做哪些努力?沈辉:我觉得现在的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第一,应该关注如何联合创新。第二,如何培养人才,这也是我来到光伏中心的初衷,就是与企业一起把上面两点做好。现在一个很大的缺陷是,我们光伏产业发展得非常快,但是人才跟不上,人才缺乏是目前最迫切的。每家企业都缺少研发人员,我们不应该是一般的生产,而要在物理机制上面有所探索。但我们的人才严重不足。我想,联合创新,我们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加强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在人才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