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以“进”为媒, “博”向未来
——进博会志愿者感悟
2024.1
岁月不居,时间如流。转眼间,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落幕两个月了,但每当我回看照片时,这段难忘又特殊的志愿经历又涌上心头,我始终感激能够有这个机会与进博相知,成为学校140名“小叶子”中的一片和进博会携手并进。因此,我想结合“进”这一字在《新华字典》上的释义来分享这场独特的进博之行。
1.
入,走入(一个地方)。跟“出”相对。
“府尹叫进后堂来说。”
——《水浒全传》
在地理位置上,我逐步走出校园,站在能够面对全世界的平台。在会期间,我负责的展区为人文交流活动展,前来参加人文交流活动的国家和私人组织就包括西班牙,马来西亚,韩国等7个国家、31个省区市、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有159非遗项目,161老字号品牌,6全国示范步行街。在面对如此开放包容的展会中,我的一言一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需要时刻注意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和集体形象,我所面对的展会观众不只来自中国的五湖四海,甚至是来自全球的来宾,我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国家形象,所接触的文化从上海拓宽到中国的各个省份乃至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在5.2馆中,国家综合展就有近7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我感受到全球共享产品服务的便利和快捷,看到了来自非洲别具一格的手工艺品、来自欧洲种类丰富的奶酪与美酒,开拓了国际视野,了解到进博会作为新发展格局中的一扇窗口,为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步步做到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更深刻地体会到合作共赢惠及世界的重要之处,让视野与心灵能够更加开放包容,拥抱世界,共“进”未来。
2.
前进,与“退”相对。
“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
——《周礼·夏官·大司马》
由于同岗位的成员都是来自我校不同的学院与专业,最开始的我只是被动地站在巡馆队伍的角落,但看到大家都纷纷凑上前去互动交流、结伴而行的时候,我也主动寻找机会与人搭话,创造沟通的机会,幸运地在志愿服务期间收获到一份真挚的友谊。而在服务期间,我从被动等待他人的询问和需求到主动寻找可能需要帮助的观众,面对观众复杂的问题和引导需求时,不仅给予足够的耐心,更努力地为他人给出最满意的答复。当时有一对夫妻来咨询路线,希望离开会馆前往周庄旅游,并想从游客集散中心上车。面对这样意外又特殊的需求时,我并没有想要推脱把困难丢给其他的咨询台,我马上帮他们搜索购票的平台与联系电话,但平台的电话始终没有拨通,在接连碰壁后,我当机立断转变思路,改用导航为他们提供新的出行方式,便捷、直观的导航路线也让他们立刻采纳了我的建议,在他们满意的笑容中我真切地体会到被认可的价值和幸福。除此之外,由于志愿者人手不足的问题,在岗时也要留意相邻展位的情况和需求,最忙碌的时候是一个人同时服务三个展区,时刻记录、汇报展区内的来访领导和特殊表演活动,为展区附近的观众提供指引,虽然这样的情况会有不小的压力,但在步履不停中感受到的责任感和被需要无疑是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3.
向前发展;进展。
“喜弟文章进,添余别兴牵。”
——《送十五弟侍御使蜀》
进博会的志愿者之行是一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过程。进博会是中国推动世界同舟共济、共谋发展的舞台。7.1馆与7.2馆中专注于健康的高端医疗器械、8.2馆中服务于生活出行的创新低碳科技、消费品展区中琳琅满目的各类新兴产品都让我惊叹世界发展如此之迅速,而过去我所接触的世界又是多么局限和渺小。虽然我并不能带走这些有价的展出,但我在这场盛会中能够得到的是“向前进、搏青春”的努力奋进,是重新回到平常生活里依旧满怀感激和热情,去展现属于自己的韧性与活力。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与进博会中的“人文交流”紧密相连,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大环境,我们还需要拥有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以便于交流互鉴和文化融合。我相信并且也会在未来努力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用行动去感受奉献的幸福和发自内心的自豪,去与中国和世界深度联结。




(与岗位成员提前了解进博会展馆分布)


(罗氏展台内的免疫组化仪)


(运用统筹组合照,第一排左五)
文字:何佳怡
图片:何佳怡
排版:管佳怡
校对:管佳怡
审核:朱莉 吴怡雯
责任编辑:方晨阳
人文艺术学院团委学生会
人文艺术学院青马研究会
人文艺术学院易班工作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