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新一代产业园区,呼啸而来!

   日期:2024-01-20 06:00:5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29    评论:0    

园区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竞相建设产业园区。4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园区建设也在不断演进,迭代更新。在业界看来,园区1.0时代是以中国最早的蛇口工业区为代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聚;园区2.0时代开始重视技术消化、技术革新,不再停留在加工生产层面;而到了园区3.0时代,战略新兴产业慢慢成为主导,开始更加注重产业生态的打造。

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受此影响,城市之间的竞争持续升温。在城市转型、需求升级等因素驱动下,产业、人群、空间三要素开始发生深刻变革。

然而,纵观全国产业园区,大部分仍然以基础设施投资和招商引资为重点,优先发展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园区生活、生态功能。这就导致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对割裂,园区要素与外界并无太多联系而趋于封闭。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这样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制约着园区及其产业的转型升级。

随着城市发展迈向存量更新时代,地产行业亟需构建与趋势相适应的产业载体组织新形态,在此背景之下,主打“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呼之即出,并将成为产业载体4.0时代的引领者,成为行业应对未来挑战的全新方案。



“天时地利人和”加持
产业社区成园区4.0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社区是什么?从字眼来看,产业社区就是将“社区”的理念应用、嫁接到产业空间的规划建设上。跟传统产业园区相比,产业社区不再聚焦于单一的生产功能,而是具备“产业”和“社区”双重属性,一方面,以产业聚集大量就业人才,不断推动社区形成;另一方面,通过搭建社群平台,打造生态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

所以,你会发现,在产业社区中,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人、城、产”互融共振、耦合发展,产业与城市的边界逐渐消弭,生产和生活空间逐渐融合,城市的产业能级获得大幅提升。

为什么产业社区会是产业园区4.0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这些年,各类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但是,很多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却并不明显。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提质升级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产业园区不得不开展“二次创业”,推动产业变革。

老笑认为,园区的产业变革关键在于两点——“瘦身”和“增高”:

  • “瘦身”主要体现在产业门类上,要对园区现有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以确立园区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持续打造适配当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链经济;

  • “增高”主要体现在产业提升上,园区产业“增高”,需要借助产业融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筑园区产业的“微笑曲线”,通过推动产业集群向曲线两端升级,不断提升园区产业链的竞争力。


不难看出,产业的结构升级,关键在于产业的融合发展。事实上,不论是产城融合,还是产业社区的发展,这些年都获得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迎来了一轮发展黄金期:

  • 天时: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政策,比如,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坚持产城融合,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 地利:早在2021年,上海、天津、长春、南京等52座城市就共同发布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在“15分钟城市”浪潮下,产业社区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新城建设的落脚点;

  • 人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在丰富物质和精神世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产业人才而言,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配置”。城市全要素功能,成为留下新一代产业人才的先决条件。

从中央政策鼓励到地方组团倡议,从产业变革到产业人群需求变化,无不告诉我们,产业园区跨入产业社区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产业园区将不再是单一的工业发展模式,而是向着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产业社区则是将产业园区与城市社区相结合,实现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人为本,赋能全生命周期
产业社区助力提升服务精度和粘度

当前,国内已有不少城市正在积极探索产业社区建设,并将产业社区作为自身实现“以功能引人、以产业聚人、以安居留人”的重要举措之一。

纵观全国多城市,其产业社区的打造及其产业孵化情况各有不同,上海、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起步较早,在产业社区相关政策引导、规划编制、标准制定、配套服务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相较之下,多数中西部城市的产业社区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整体势头不小,都在迎头赶上,以成都为例,2018年至今,成都就将公园城市营城理念嫁接到产业社区上,并提出要“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个性需求、属地企业的功能需求,积极营造人城产高度融合的社区单元”。

虽然各地的产业社区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但在建设思路上,存在不少相通之处。一是,都非常注重产业场景的营造,会以产业发展和产业空间需求为导向,夯实当地的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推进社区产业体系的构建和空间落位;二是,都会在园区基础之上,植入以人为本的配套功能,并针对不同产业人群的需求,持续营造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通过创造更加舒服、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点我了解,数智生态运营园区解决方案


看得出来,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只注重企业的生产和效益,产业社区强调的是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注重“以人为本”。而在产业社区中,产业人群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企业家、企业高管、基层员工。不同的产业人群,对产业社区的理解或是核心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

  • 作为企业一把手,企业家的核心诉求,往往聚焦于产品创新、资本、市场、人才等方面,换言之,更加看重产业社区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哪些优惠补贴、能否降低经营成本、是否有利于市场的拓宽,以及是否有助于吸引投资等等。

  • 相较于企业家,企业的高管则更加看重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于多数高管而言,背负着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所以,能否满足情绪价值,为情绪找到一个出口,以及能否创造更多财富,减轻养家糊口的压力,成为企业高管判定产业社区好与坏的重要标准。

  • 年轻基层员工个性鲜明,既追求个人奋斗,但绝不是艰苦奋斗,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绝不放弃享受生活,所以,对于基层员工而言,生活即工作,更在乎自身在产业社区能否快乐工作和快乐生活。


以激发创新为导向
多维度构建高质量产业社区

虽然每个产业社区都会集合产业及服务、居住、生活、文娱、医疗、教育等产城“全要素”,但当颗粒度进一步缩小,会发现更多的细微之处,每个产业社区往往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些差异化是产业导入重要乃至核心的动力。言下之意,谁更懂产业,就能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产业社区,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产业社区呢?

在参观考察了全国多个产业社区之后,老笑发现产业社区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如何激发人的创新和创造力。产业社区的建设一般离不开五方面内容,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空间特征、活力场景以及文化品牌。比如,产业社区的“活力场景”,可通过打造商业、餐饮、第三空间、文体艺术设施等24小时园区配套,为产业人群提供工作之余的便利服务,又或是建设公共设施连通道、生态走廊、屋顶花园、垂直共享空间等,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城市之间的链接,增强社区的连通性......点我了解,数智生态运营园区解决方案


以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为例,该园区由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团操盘,是北京市海淀区工业园区城市更新项目的标杆项目。该园区在文化传承、园区规划、服务运营等方面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 首先,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前身是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中关村厂区,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继承航天精神,最大化展示工业遗产风貌,该园区采取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中关村厂区原有的建筑风格,同时,通过在园区内设计东方红广场、运星大道等历史文化纪念景观,赋予了园区文化传承和新的城市功能;

  • 其次,通过运用建筑科技和智慧科技,园区不断强化工业遗产的功能,比如,在园区整体规划上,采取了动静分流的分区方式,改造后的园区分为企业办公区域和公众开放区。园区产业配套24小时向公众开放,既能满足园区内企业和员工的日常消费和休闲娱乐需求,也能服务周边写字楼的办公人士和附近居民,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提升园区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和人才聚集效应,同时,也能为该片区带来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氛围,实现对人居环境、产业经济以及社会关系的综合提振。

  • 除了在硬件方面不断发力,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在服务运营等“软实力”打造上也下了很大功夫,通过打造海星运营服务体系,即“空间服务、产业服务、社群服务、战略服务、定制服务”,通过产业空间运营,与入园企业建立强关联,一是通过智慧园区系统让各园区形成互动,让企业对接更高效;二是创建产权交易中心,帮助企业缓解资金问题;三是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个性化问题;四是通过一系列创新服务,包括滑雪场等定向服务,为入园企业的工作人员配备人才长租公寓等,打造有特色、有活力的产业社区。

图片来源:海新域

结  语

当前,优质产业资源极度稀缺,产业园区空置率高企,只要造好房子留好地、给足补贴政策,企业就会纷至沓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园区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才能在这场产业战争中杀出重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兼具“产业”和“社区”双重属性的产业社区登上舞台,产业社区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

产业社区的号角已经吹响,有的人或许已经加速,有的人还在迟疑,但大方向已经明晰,众多有意思的小趋势也在不断萌芽,相信未来终会汇聚成强大的生命力,助推中国经济在结束高增长的上半场后,在下半场依然能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张帆,又名老笑,产业园区智慧运营实战专家。现担任明源不动产研究院副院长,明源云智慧园区合伙人、总经理。

※ 这是2024年明源不动产研究院「产业园区」主题文章第1篇。

点击了解详情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