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采购方式  甲带  滤芯  气动隔膜泵  减速机  减速机型号  带式称重给煤机  履带  无级变速机  链式给煤机 

优化产业布局,开发绿色能源——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创建绿色化工园区纪实

   日期:2024-01-18 05:0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25    评论:0    

近日,河南省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入选绿色化工园区名录(2023年),成为该项认定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化工园区。“这是对开发区协同推进节能、降碳、减污、增效、扩绿工作的充分肯定。下一步,我们将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节能减碳等方面大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平顶山市委副秘书长、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明毓表示。

优化产业布局 促进资源互用共享

“按照‘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四大战略,开发区聚焦主导产业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多措并举,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尤其是2022年12月,开发区被纳入绿色化工园区(建设期)名单后,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园区企业资源互相利用,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在延链、补链、强链过程中,尼龙新材料开发区构建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绿色循环工业体系,打通了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形成尼龙66、尼龙6、聚氨酯三条主要产业链,产业链完整度、龙头企业引领、产品产能、产品质量等方面全球领先。与此同时,开发区还建成了集中供热中心、工业气体中心和覆盖全区的公共管廊系统,蒸汽、压缩空气、高纯水等生产要素统一供应。

此外,尼龙新材料开发区还建成了昌明科技年产30万吨尼龙产业链副产物综合利用、桉粒佳年产60万吨硫酸铵资源化利用等一批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开发区加强尼龙切片、工业丝等工业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超过80%。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和生产要素集中布局,资源在园区“吃干榨尽”,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关联、要素共享、闭环发展,园区产业链整体生产成本降低约20%。

开发绿色能源 推进工业节能减碳

开发和使用绿色能源是节能降碳的重要举措。煤层气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远低于其他化石燃料,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温室效应,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合理利用平煤神马集团开采产生的煤层气,规划建设日产10万立方米的压缩天然气(CNG)供气设施,一期日产4万立方米的CNG气站于2023年7月建成投运,实现了对传统能源的部分替代,满足了园区天然气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尼龙新材料开发区还积极创新探索产业“光伏+”模式,合理利用园区闲置屋顶资源开展光伏发电。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已利用屋顶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装机容量超过30兆瓦,年产生绿电3000万千瓦时。

构建绿色体系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为统筹推进绿色园区创建工作,尼龙新材料开发区成立了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从绿色发展、“双碳”战略、循环经济、生态修复、排放监管、环境治理、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等方面入手,建设全国示范性绿色化工园区。

为充分发挥绿色工厂对绿色园区创建的支撑作用,尼龙新材料开发区联合绿色工厂相关负责人,设立了“绿色园区创建办公室”,制定了《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工业企业绿色发展评价标准(试行)》,开展工业企业绿色发展评价,引导企业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

期间,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认定工作,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主导产业绿色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开发区编制了《产业链资源配置及利用分析报告》,对准入项目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不断提高入园项目的产业关联度和资源利用率;印发了《招商引资项目准入综合评审办法(试行)》,从产业吻合、安全环保、绿色节能、综合贡献等6个维度进行项目综合评审,并设定了相关资源能源利用、产业绿色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发布了产业发展指引和“禁限控”目录;制定了企业准入、退出及黑名单制度,切实提高入驻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此外,尼龙新材料开发区还通过“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去碳”引领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开发区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引导企业对标先进生产工艺、推动设备升级,实施“超洁净排放”。同时,开发区加强环境运行监测,污染物排放保持先进水平。2022年,开发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较2021年降低5.1%,废水排放量降低6.9%,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弹性系数控制在0.8以内。开发区还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重点企业100%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来源:中国化工报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业内人士投稿,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所有文章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1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