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3月28日—4月3日重要新闻事件一览
2023-02-06 10:04  浏览:195

作者 | 大葱

编辑 | 瑛海23级新传考研交流QQ3群:后台回复“起航班”,免费加入带读

3月28日—4月3日重要新闻事件一览

3月26日

国家网信办:对网上传播关于谣言进行溯源

3月29日

饿了么在沪开通疫情求助通道

豆瓣私密小组将停用

3月30日

全国报纸印刷量10年来首次环比上升

3月31日

上海云蹦迪

考点事件一# NEWS #

国家网信办:对网上传播关于谣言进行溯源

事件概述

据网信办3月26日消息,“3·21”东航飞行事故发生后,个别网民散播谣言影响恶劣。国家网信办指导多家网站平台,对网上传播的关于的谣言进行溯源,对造谣传谣、散布阴谋论、调侃灾难等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从快从严处置。

截至目前,共计清理违法违规信息27.9万余条,其中谣言类信息16.7万余条,处置账号2713个,解散话题1295个。

# 思考角度

网络匿名性;信源;谣言溯源

# 事件分析

在上周的热点分析中我们对M5735空难的一些相关新闻传播现象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本周国家网信办出手针对该事件的一些网络谣言进行了溯源和处理,包括以下谣言:

最新热点网络话题_热点社会话题评述_社会热点话题图片

可以看出在本次网信办针对空难谣言的处理中,除了介绍谣言的内容,还将谣言发布者和首发时间一并标明,也就是标题中用到的“溯源”二字。在传统媒体时代,传媒组织垄断新闻发布权,在报纸、电视等常见媒体形式中的新闻信息往往会标注内容责任者,如记者、编辑或者媒体组织本身。虽然那时的新闻信源单一,且不如当前公民新闻时代拥有更加立体的信息呈现,但信息发布的责任主体明确,且传播渠道基本可循。如果出现假新闻或是社会谣言能够较为容易地追溯到信息发布者并给予追责。

如今,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明确标注的信息责任主体以及清晰可循的信息传播渠道,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匿名性和传播渠道多元的特点。即使当前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实行“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实名注册规则,但这也只是网信办等能够进入的管理者的溯源治理途径,对于一般网民来说无法将所获信息与其信息发布者做对比,加大了网民对谣言进行自我鉴别的难度。同时过去的线下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等渠道经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媒体的中介,很大一部分挪至线上进行。比如上述提到的“东航客机引发山火视频”谣言葱哥本人是在微信群中首次看到的,这样更是难以通过信息发布者来自我鉴别信息的真伪。

面对这种前台匿名传播+传播渠道多元的复杂网络生态,单凭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确实难以分辨信息的可信度。因此更需要像网信办这样的权威主体能够及时作为“灯塔”辟谣,这也是谣言治理的一个关键所在。

考点事件二# NEWS #

饿了么在沪开通疫情求助通道

事件概述

3月29日,有上海网友发现社会热点话题图片,饿了么APP首页今日上线了“疫情求助”服务。该项服务主要针对独居老人、孕妇、婴幼儿、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在抗疫期间包括紧急购药、有严重生活物资供应困难或者有其他特殊紧急需求,饿了么都将调拨蓝骑士提供服务等方式尽力协调解决,或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

社会热点话题图片_热点社会话题评述_最新热点网络话题

图片来自饿了么

#思考角度

企业的社会责任

# 事件分析

最近全国疫情紧张,尤其是上海、吉林等地更为严峻。在这样的局面下,人民存在对之前武汉、西安等地疫情爆发中买菜难、买菜贵的印象,担心在这一轮的疫情中还会再度上演。确实,经常浏览社交媒体的同学们还是经常听到上海等地抗疫的不周之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前车之鉴后,本轮疫情中可圈可点的一面,比如此次饿了么开通的疫情求助通道。

面临疫情爆发,绝大多数人为了安全的第一反应就是居家,而居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吃饭。我们也在微博上能够看到各大商店超市被抢购一空(只剩好丽友和老坛酸菜)的场景,而这个情况其实对于独居老人、孕妇、残障人士等不便人群更是严峻。饿了么是外卖平台,企业赚钱营收是第一要务这个无可厚非,但在疫情之下能够特地开通专属通道,给予特殊群体特殊的照顾,这属实是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此外,除了线上特殊通道,也应当为不便上网的互联网边缘群体提供线下服务,就如同疫情刚刚爆发时健康码阻碍老年群体出行的问题一样。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外卖平台,政府或企业也需在数字化时代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考点事件三# NEWS #

豆瓣私密小组将停用

事件概述

3月29日,豆瓣发布公告称,因业务调整,4月18日私密小组将全部停用,6月30日私密小组功能正式停止服务。在此之前,小组组长可提交申请将私密小组转为公开小组。

热点社会话题评述_社会热点话题图片_最新热点网络话题

图片来自百度

# 思考角度

圈层;回音壁效应;情绪传播

# 事件分析

虽然葱哥自己没用过豆瓣私密小组的相关应用,但本周此条新闻冲上了热搜,特地去了解了一下豆瓣私密小组的机制和停用原因。

豆瓣小组诞生于2005年,是当时在百度贴吧、天涯等社区论坛火热时诞生的一个类社区产品。豆瓣小组分为公开和私密两种,与百度贴吧的公开机制不同,豆瓣私密小组通过公开渠道是无法搜索到的,只有小组内部成员能够看到,而加入私密小组需要小组内部成员的邀请,并通过管理员审核。最初豆瓣推出私密小组功能的初衷是为了给志同道合的趣缘者提供一个相对独立、氛围不会被外界干扰的交流空间,如豆瓣上的第一个小组“编程”。

从对豆瓣私密小组的介绍能够看出这种小组机制有点像微信的群聊,与QQ的公开搜索申请加入不同,豆瓣私密小组或微信群聊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际关系或兴趣关系的加入,这是第一层“审核”。而只有人际邀请还不够,邀请后还需组内管理员的审核通过,也就是第二层“审核”。这两层“审核”将进入组内的成员限定在了很小的范围内,基本上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才能进入了。而这样趣味相投的群体所组成的私密小组可以称之为一个“圈层”,强调基于兴趣聚集的群体。

由于圈层内部人员兴趣的相投,组内成员具有很多“同质化”的倾向,这些倾向包括爱好、价值观等。相对封闭的圈层传播往往会出现一种“回音壁效应”(或称回音室效应),即用户身处在一个封闭、同质的信息环境中,一些与自己价值相近的意见声音不断重复,以至于让用户认为这种意见即为真理。也就是说,愈封闭的环境,如豆瓣私密小组或微信群聊,越容易产生回音壁效应。而回音壁效应所强化的“意见”往往带有情绪的传播,可能引发群体极化。正是出于这样的原理,豆瓣私密小组引发了诸多由圈层情绪化带来的撕逼、谩骂、对立等乱象,豆瓣也屡受监管处罚。

另外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回音壁效应”和“信息茧房”的不同,“回音室效应”侧重身边同质化传播者营造出来的“意见”的相似性,即愿意听顺耳的意见;而我们熟知的“信息茧房”强调用户自身选择性接触所构造的同质化的“信息”环境,即愿意看个性的信息。

考点事件四# NEWS #

全国报纸印刷量10年来首次环比上升

事件概述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3月30日消息,202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统计工作于近日完成,根据样本单位报纸总印刷量的情况计算,2021年度全国报纸总印刷量为608亿对开印张,环比上升1.28%。这是近10年来全国报纸总印刷量的首次环比上升,扭转了此前连续9年负增长的态势。

社会热点话题图片_最新热点网络话题_热点社会话题评述

图片来自青·视角

# 思考角度

纸媒寒冬论

# 事件分析

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数据得知,我国的报纸印刷总量从1997年到2004年年均环比增长达到两位数,2005年以后,报纸总印刷量快速增长告一段落,出现起伏变化,自2012年起总印刷量已连续9年下降。而2021年终于迎来了环比上升。

从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报纸印刷总量连续下跌,而2012年被称为“社会化媒体元年”,新媒体迅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勃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而非通过报纸。于是各种“纸媒寒冬”、“传统媒体将死”的言论甚嚣尘上。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种唱衰传统媒体言论出现的原因。

首先,新媒体新闻时效优于传统媒体,抢夺新闻受众注意力。相比于“一天一期”的报纸媒体,新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占尽优势。无论是市场媒体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的突发新闻,还是用户作为“公民记者”发布的即时公民新闻,都比纸媒更具新闻时效性。“时新性”作为新闻价值的不变要素,新闻受众更愿意通过新媒体获知新闻。

其次,新媒体蚕食传统媒体市场份额,传统媒体广告收益断崖式下跌。在抢占用户注意力的基础上,基于受众注意力依靠“二次售卖”模式获利的纸媒盈利模式遭遇困境,经营难以为继。另外,虽然纸媒“二次售卖”之后的新闻价格极低(5毛钱或1块钱一份报纸),但也低不过几乎零成本获取信息的新媒体,甚至不需要耗费体力成本(出门买报纸)。所以这样的新闻获取成本与盈利模式的双重遇冷加速了纸媒的衰落。

最后,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专业人员“弃报触网”。在收益下跌的情况下,作为传统新闻工作者的自身收入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职业认同感降低,这导致了大批人才流向新媒体行业,即“弃报触网”。在传统媒体不断裁员、缩减的大趋势下,仍旧有一些知名报纸,如《京华时报》倒闭停刊。

总的来说,新媒体的冲击带来了纸媒遇冷的困境与“纸媒寒冬”言论的猖獗。但从本条热点纸媒印刷量增长的“反常”现象来看,纸媒并非像某些唱衰者所言的那样“消亡”。相反,纸媒是有其“韧性”所在的社会热点话题图片,即纸媒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原因。

从受众群体来说,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更偏向中老年群体。虽然近10年纸媒印刷量持续下跌,但仍旧保留其固定的受众群体。根据今年2月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但不可忽视的仍旧有3亿多人尚未接入互联网,但这些人仍旧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他们很大程度上需要诉诸于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旧保留着纸媒的阅读习惯。

从信息特性来说,纸媒代表了专业性的传统媒体,信息相比于网络媒体更具可靠性。也就是说虽然新媒体赋权于社会公众,使得网络信息更具多元性和时效性,但同时也带来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传播环境,假新闻、谣言丛生。当人们难以判断新媒体信息的真伪,就会想起有国家权威背书、更具公信力和真实性的纸媒,在疫情这个谣言丛生的语境下尤甚。

总之,此次报纸印刷量的“回升”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的韧性,看到了新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形式,也看到了新闻受众对于传统纸媒仍旧有其需求所在。

考点事件五# NEWS #

上海云蹦迪

事件概述

3月31日晚,在上海疫情居家的大背景下,数百万人涌入各大“蹦迪直播间”进行“云蹦迪”。这场“云蹦迪”观看人数超过500万。

最新热点网络话题_社会热点话题图片_热点社会话题评述

图片来自百度

# 思考角度

云;赛博中介化;缺席的在场

# 事件分析

如今“云”这个词非常流行,我们经常说“云吃播”、“云撸猫”,2021年疫情期间草莓等各大主办方的“云上音乐节”,再到上周上海疫情之中的“云蹦迪”……

“云”这个词原本是计算机网络用语,全称为“云端”,指的是用户能够享受超出设备本身能力的服务,如“云计算”其实是由共享计算机完成计算再返还计算结果、而“云储存”则是超过用户本身电脑内存,将文件储存在云空间之内。现如今“云”的概念有所泛化,可以指代一切通过互联网中介化后的各种活动或行为。

随着社会虚拟化进程的加剧,加之疫情居家的大背景下,“云行为”越来越流行,自己没有猫就在网上看别人撸猫,无法到达现场看音乐节就在云上看,疫情蹦不了迪就在直播间和大家云蹦迪。其实“云”是一种“赛博中介化”的产物,在网络基建技术愈发发达的今天,很多原本需要线下面对面进行的活动都可以挪至网络赛博空间进行,如游戏、购物等。而赛博空间作为一个活动的中介,为“云行为”提供可能。

另外,“云行为”其实是技术发展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一个典型体现,线上的参与代替了身体的在场,虽然网民身处各地,却被直播间给“拉”到了现场时空,只不过这个时空是赛博时空。参与者虽然身体缺席但精神在场,技术的赋能造就了参与者“缺席的在场”的云生活。

本期的一周热点事件分析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啦!

思考题

请试着从正反两方面谈一谈赛博中介化带来的影响。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