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小宝姐姐m头脑王者澳门雷少处罚措施:微博泛娱乐化倾向
2023-01-09 10:18  浏览:327

小宝姐姐m

头脑王者

澳门雷少

处罚措施:

1、以上相关明星、节目、事件名称,3个月不能再上热门话题榜和热搜榜;

2、相关账号3个月不能主持话题;

微博将以此做法为基础,对热搜榜热门微博榜的刷榜行为进行持续的管制。同时微博也会积极推动和配合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希望能够以法律手段维护互联网环境的健康清朗。(新闻来源:澎湃新闻)

0

1

一、微博中的泛娱乐化现象

(一)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表现形式

1.主流微博主娱乐化

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发展初期就是靠拉名人资源作为微博认证用户来聚集人气,而这批名人大部分是娱乐界人士,他们被授予了初的话语权。从新浪将关注其他微博的用户由 “关注者”改称“粉丝”更能看出其娱乐化倾向之明显,具有明 星广播站的性质。由此导致关于明星的三餐起居等无价值信息跟随者众,而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则因乏人问津终沉 入微博的碎片化海洋。

2.信息内容娱乐化

掌握主流话语权的名人博主身份的娱乐化直接导致了微博内容的娱乐化,其显著体现是微博受众对娱乐八卦消息的热衷。2017年以来,不论是王宝强离婚事件,白百合出轨事件,还是鹿晗关晓彤事件,都在微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热度不减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此次鹿晗公开恋情的事件中,作为国内一线当红小鲜肉,无论从话题劲爆程度还是粉丝群体数目来讲都很会成为媒体集中火力进行报道的重大娱乐事件,时间过去一周了,可是热度仍然持续不减,甚至冲淡了其他重大政治新闻的热度。

3.传播方式娱乐化

微博呈现出“碎片化”甚至 “口水化”的特征,意味着一个众声喧哗时代的到来。流行网 络用语因其趣味性和低门槛,在微博上也十分受欢迎。以公 安微博为例,随着微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公安 机关等权力机构都开通了官方微博,2010 年 2 月广东省率先 开设了国内首批公安微博,各地公安纷纷跟进。公安微博主 为了打消受众对公安机关传统意义上的刻板印象,也会用网 络流行用语与粉丝交流,如“坑爹”、“伤不起”等流行词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警察形象。 微博传播者身份、微博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娱乐化使得微博受众群起响应,跟随者众,形成一种弥漫整个微博用户圈的浓厚的泛娱乐化氛围。这种泛娱乐化的倾向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受众带来了愉悦,但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小视。

(二)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成因

1.微博信息碎片化

有学者将微博的特点总结为单一性、碎片化、开放性、 整合性、实时性和跟随性[3]。碎片化是微博区别于其他互联 网工具的重要特性之一,指的是一条微博的内容不得超过140 字符。这种特性降低了写作的门槛,开辟了“全民写作”的时 代,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微博的传播内容较为肤浅和流于表面, 呈现出泛娱乐化和口水化的特征。海量的娱乐化信息将使得 受众注意力分散,减少理性的深度思考,给社会带来非理性 的浮躁气息。

2.商业化因素的推动

在经济博弈的大环境下,媒介必须大限度地追求利润, 以小的风险博取更大的收益。娱乐信息浅显易懂,且易为 大众接受微博热点话题法律问题,使其成为多数媒介获取市场份额的不二法宝,微 博也不例外。

3.网民年龄结构低龄化

根据统计,我国30 岁以下网 民比例占了 58.2%。这一年龄热衷于在网络上集体狂欢,使得网络文化彻底走向泛娱乐化。在微博上,低俗虚假信息和披露隐私、色情暴力等内容随处可见,有些微博用户甚至以娱乐至死的心态随意恶搞、侮辱、漫骂和和攻击他人,使得微博上泛娱乐化成风。

(三)微博泛娱乐化的应对策略

1.加强媒体把关职责

我国网民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微博传播的秩序仅仅依靠网民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媒体本身对微博的把关职责。事实上在微博中媒体本身的“把关人”功能依然存在, 不论在什么平台上更新微博,终都是通过微博网站作为终端来实现微博的更新和发布。在终端对信息进行过滤是一种有效的把关方法,微博经营者可以过滤某些词语和句子,在 后台删除非法和不符合道德标准的内容,对可信度较差的微博主可以采取封号等处理手段来实现其把关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借鉴论坛的管理模式,请一些类似版主的非职业把关人来协助管理。 用手机发布的微博可以通过类似手段进行管理。手机微 博的通信平台主要是第三方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这些第三方运营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其通信平台上的信息进行过滤。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 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在此道德范围内进行活动。 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微博传 播由于其日渐扩大的社会影响,也亟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我国目前网络的立法建设远远滞后于网络本身的发展,也落 后于发达国家的网络立法速度。随着 web2.0 的飞速发展,微 博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我国应针对作为 web2.0 前沿和 典型的微博传播加以法律法规条文的约束和规范。在立法上 可以充分地激发民间的智慧,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基本上都 已进入网络,许多人也在热心地参与网络规范的制定。只要 借由网络平台对各种立法方案进行辩论和论证,网民必然会 充分贡献自己的智慧,形成能代表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利 益的法律。

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网络文化是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 的展现。作为代表网络新传播技术之一的微博的发展和网 络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首先必须加大力度发展网络文化技 术与网络文化产业,用先进的文化理念作为引导,不断增强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网络环境的文化品味。其次,在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上,要用优秀的中华民族 文化引领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形成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只有充实了网络文化的内容,才能让微博走出狭隘低俗的泛 娱乐化倾向,将视角与关注点放在更加广阔的中华民族文化 上。第三,应积极建设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 供人才支持。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相一致的网络文 化人才队伍,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发展环 境。后,应该积极地实施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形 成规范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推动代表互联网先进技术之 一的微博的健康发展。

0

2

二、微博实名制 :

实名制下,微博用户并非“透明人”,而是处于“半隐身”状态。“用户在注册时信息必须真实,但在使用微博时的名称可自愿选择”的这一“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方式一经公布,随即引发网民和专家学者的热议,“前台自愿”可以保证网民的自主选择权、匿名权和创新力,同时也可以继续保持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后台实名”则可以约束和警示网民的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行为,但同时也会引发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一)微博实名制给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

1.微博实名制给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积极意义 :

(1)首先,微博实名制有效遏制了网络虚假信息的传 播。

(2)其次,微博实名制使得网络谩骂、诽谤大量减少。

(3)再次,微博实名制推行后,微博网站内容审查的负担将会减轻,微博网站将会把更多精力用在微博用户体验的 开发上,从而更好地促进微博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网民。

(4)最后,微博实名制有助于提高媒体公信力,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2. 微博实名制给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不利影响

(1)首先,微博实名制将引发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 忧。

(2)其次,微博实名制一定程度上削弱公民的表达与监督 自由。

(3)第三,微博实名制将会影响微博平台的商业价值。

(二)微博实名制与网络新闻自由的博弈

1、微博为网络新闻提供前所未有的自由平台。微博与 之前的各种媒体工具相比较,其注册使用也更加方便,浏览到信息的选择性更强,信息量更大。

2、微博的绝对自由导致网络新闻问题泛滥。我们看到 过度的言论自由引发了更多的谣言、诽谤等大量垃圾信息。

3、微博实名制:网络新闻自由里的社会责任。任何自 由都不是绝对的。绝对的自由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不自由和社 会问题。

(三)从微博实名制透视我国网络新闻业的监管困境

1、网络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措施应加强

2、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水平较低,削弱了信息的把关功能

3、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运

4、网民监督意识较低,维权意识较低

5、合理运用媒体和政策,保障公众言论自由

0

3

三、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时代下的发展

(一)新的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的新假设

新媒介环境下,“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多元化交互传播模式成为主流和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信息流动的规则。即使顺延传统研究思路,我们仍可得到 “新兴的网络新闻正在不易觉察地但是却必然的改变新闻媒介设置公众议程的方式”的观点微博热点话题法律问题,一些相关研究也在试图转向。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1999年提出了新假设——“议程融合论”( ) ,在提出 “议程设置”假设后第17年,对该理论重新进行了修改。在 《个人、社群和议程融合: 社会分歧论》一文中, 他们首次提出了新的议程融合的模式和议程融合的六个阶段,分别是: 寻求社群阶段、寻求社群的 “议程”阶段、寻求引导的阶段、寻求引导传播媒介阶段、大众传媒 “议程设置”的初级阶段和大众传播媒介“议程设置”的高级阶段。

在2000 年传播效果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肖和他的两位助手又提交了《公共议程的衰落: 个人怎样与媒介融合以形成新的社群》,对议程 融合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议程融合论”认为人们在使用和挑选传播媒介及其 “议程”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这标志议程设置功能研究从媒体层面,转向密切相关的社群和个体层面。 虽然麦库姆斯和肖都看到了互联网新媒介带来的变化,研究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媒体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忽略了或没有提供完整的产生议程效果可能的重要影响要素,尤其不能解释是个体、社群如何逆向性地塑造议程设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麦库姆斯和肖1997年假设的基础上,再加以补充: 在新媒介环境下,“由多元个体组成的社群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于人们想什么或者怎么想具有重要作用”。 在此过程中,个体是议程的激发点,个体和社群议程是大众媒介议程的重要补充源,大众新媒介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同时议程设置各环节有融合趋势。我们可从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形成过程探讨这一假说是否成立。

(二)微博议程设置形成的阶段

1、微博围观:

围观,就是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微博围观是指在微博平台上大多数微博主都关注同一个话题或者事件,对同一个话题或事件的微博贴进行评论和转帖。引起微博围观的原因有两个:

(1) 从信息的角度看,围观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重要信息模糊不清。如果是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重要信息模糊不清,人们就会产生不安的感觉。为了消除这种内心的不安,人们会互相讨论以将不清晰的信息变得清晰起来。在微博上引发热议的“庆安枪击案”事件中,由于事件发生在公领域的火车站,有涉及到国家公务人员和枪击等敏感点,加之当时的监控录像没有对外公布,所以网友们对于该事件的热议程度较高,形成了对于开枪的执法人员操作是否合法合理的争论。在其次,由于民众缺乏相关知识,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的声音又一度缺位,信息的真空和不对称使得谣言有很强的扩散效应。

(2) 引起微博围观的另一个原因是情绪宣泄。 有时候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情虽然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个事情触发了一种情绪,或恐惧或愤怒或嫉妒的情绪,也会引起围观,围观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以药家鑫事件为例,当公众在微博上看到药家鑫在校园内开车撞人,并以“农民难缠”为由,对被撞者张妙连捅8 刀,很容易激发内心的仇富仇官偏激情绪。如此一来,微博上公众愤怒式围观行为便由此产生。微博围观的后果就是引发“层级传播效应”。 假设一个人有10 万粉丝,每个粉丝还有自己的粉丝,那这10 万粉丝背后可能就有 20 万“粉丝的粉丝”,而且从理论上可以达到微博注册总人数的极限值。如果新浪微博有 1 亿用户,那么,一条万众瞩目的新闻,理论上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1亿名受众”这个传播极限值。

2、微博极化:

微博极化是指微博客在围观基础上,出现关注的议题焦点,并在观点和态度层面有走向共振 的趋势。群体极化( Group ) ,最早由詹姆斯·斯托纳( James )在1961 年研究群体决策问题时提出。后来,美国当代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总结了“群体极化”的概念: 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议题极化产生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界信息的刺激,这个信息刺激了人们价值观、需求、情感。( 2) 受到刺激的人们纷纷发表对这一问题或事件的观点,或进一步披露信息。( 3) 在信息超市中,权威的声音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4) 相同处境、地位和价值观的人们在讨论中观点和情绪相互感染。( 5) 在暗示和感染的机制下,群体讨论最终形成多数人的观点。( 6) 在多数人观点的压力下,少数人保持沉默,从而出现极化的议题和观点。以“红黄蓝”事件为例,事件中人们对于性侵虐童事件的涉军涉政的言论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于事件处理结果的迫切,而儿童问题也正是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更加加重了人们的焦虑心理,以及群体情绪的失控,急切地希望相关部门依法严查,而且当人民日报、园方和爆料家长通过公众平台进行说明和澄清时,网民多数会呈现出对相关言论的不信任和对于结果的不满,并且更加激动地想要寻求满足其预想的“真相”。

3、微博动员:

微博动员就是在微博极化的基础上,人群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来采取行动。当微博议题在一 个焦点上极化时,微博客也就被动员起来了。舆论能否被动员起来,关键取决于两个个因素:“意见领袖的公信力”与“人们响应动员的成本收益比”。其中意见领袖的公信力包括意见领袖的权威,以及意见领袖的信用。所谓权威是指他有破除信息模糊不清的资质和能力,所谓信用是指他有破除信息模糊不清的执行力。

解释微博动员的理论框架,可以用函数表达式表述如下: F( P) = f( G, A, B, C) 。

P 是因变量,表示微博动员的可能性。

其中 G 表示“微博议题极化的生产”,它既是微博客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其情绪、情感的共鸣点。

A 表示提出动员目标的意见领袖的权威。

B 表示提出动员目标的意见领袖的信用。

C 则表示被动员者对参与的收益和成本的计算。

“参与者可能付出的成本”与“参与动员带来预期收益的可能性”,这两个变量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被动员者对参与的收益和成本的计算。根据人们趋利避害心理,在判定成本与收益平衡时,实际上存在几种情况: 无成本,有收益,意见领袖公信力强——被动员。无成本,无收益,意见领袖公信力强——被动员。有成本,有收益,意见领袖 公信力强——被动员; 有成本,无收益,意见领袖公信力强——不被动员。以上四种可能的动员路线,可能导致微博舆论被动员的占了三种,导致微博舆论不被动员的只占一种。因此,微博舆论潜在被动员是十分可能的。

0

4

四、微博把关

(一)微博把关的实质

微博筛选式 的信息把关模式更多的时候体现出一种自由性和后置性。微博主在发布信息之前不用经过专业把关人的把关,其自身充任了把关人。虽然也有运营商对信息进行核实审查 ,但是为了保证其发布信息的自由,一般是在微博主发布信息之后才对虚假信息进行删除 ,如有必要再对发布者进行处罚。很明显,把关已由原来的信息发布之前延迟到信息发布之后。传统媒体实施的是一种拦截式的把关, 目的是为了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其把关人是传统媒体及其工作者而微博的把关人主要是受众微博用户自身,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需要关注的信息,将不需要的信息拒之门外,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筛选信息内容。这种筛选式 的把关其主动权在公众自身,强调的是信息对受众自身的有用性。“筛选就是对信息做减法,这并不是单纯数量增减,而是制定出一套适合于使用者个体的信息网络。使他们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扛”了上升到新闻自由的高度,传统媒体前置的、拦截式的把关是一种 “消极的新闻自由”,其职能规定了大众不能接触哪些信息,应该接触哪些信息。而微博这种后置的、筛选式的把关类似于一种“积极的新闻自由”,其职能是规定了受众可以接触哪些信息,主动权在受众自身。当然这种后置的、筛选式的把关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微博信息传播对发布者的限制较少,因此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泛滥,虚假信息也会大行其道 。对一般受众而言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这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

(二)把关方式开放、多样

第一,“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运营商可以直接介人进行把关,直接删除虚假、有害的信息,惩处发布者,切断传播的源头”。 第二,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开通自己的微博,与受众开展积极的互动,发挥自己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公众客观地看待事物,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三,受众微博用户在微博的信息把关过程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果传播的信息是他们感兴趣的,它们会进行积极地转发,促进信息进一步传播。但如果信息非他们所需就不予转发,阻止了其进一步的传播。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信息把关方式以传媒自身为中心,以“限制和删除”手段为主,而微博的信息把关方式是“引导 ”,呈现明显 的开放性和个性化。受众微博用户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到微博信息的把关过程中,使微博呈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媒体单一的、共性化的把关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把关的角色模糊化

在微博的信息把关过程中,把关人和把关对象这两个角色出现了重合。很多情况下新闻事件发生时,传统媒体还未来得及组织报道就已经有公众通过微博将新闻信息报道出来。其传播过程大致如下:关注博主的两位粉丝、在接收到微博主发出的信息后,考虑了其信息传播价值把关,进行了转发和评论。于是微博主的角色也就从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而关注微博主的接收到信息后也可以直接到达信息发布者再对信息进行把关,决定转发与 否,至此他们也将成为新的传播者。此外,借助微博的准确传达功能,微博用户之间很可能会形成中心化的 、彼此相连的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十分有利于各种观点的交流与互动,可以保证信息的高速流通。从该循环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界限已经模糊 ,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信息把关者的角色,自主决定信息的接收与转发。而且不同于等社交网站,微博 的“关注”行为是单方面自我确立的,呈现一种相对松散的契约关系。 当用户自身兴趣转移或出现其他情况时,可以随意解除这种关系。在微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角色的模糊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和把关对象这两者身份的重合将有利于信息的即时快速传播。由于普通受众既可以充当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也可以充当信息的传播者,把关的尺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因此,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微博用户可以立即将其发布在微博上,而关注他的人如果觉得其信息有传播价值,也可能再转发。可见,有多少受众就会相对应地产生多少传播者。所以一条新闻信息如果公众都感兴趣,借助微博的力量,其影响力可以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把关人和把关对象角色界限的模糊化也容易造成信息的泛滥。两者身份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两者的功能与职责,降低了信息把关标准,各种无效信息和谣言可能会大量传播。而要克服这些弊端还得依赖公众媒介素养的切实提高,增强对信息的真伪利弊的辨别能力。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