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文翰堂],关注我哦!
✔ 推荐阅读:敬畏古法,才能学好书法
☛ 源自 书法报 公众号 ☚
版权/投稿微信:woorld 王飞
展览还是要看的
■杨林
书法有了纯艺术定位,才会在展览中得以存在。只是由于书法的艺术边缘特性,很难总结出一套通用的展览模式。就我个人而言,近些年感触较深的书法展,除了2019年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再就是2017年的“写并活着·井上有一”展、2017年的寸耕堂铭砚展、2016年的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2015年的印证:刘彦湖陶印作品展。这五个展览规模都不大,都是围绕着“一个人”展开,却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长久回味。
不可否认,中国书协主导的几个全国展对于书法传统的复兴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特别是举办过八届的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发现和造就了一大批书法中坚人材,完成了书法历史断层的修复拯救,保证了书法的文脉承续。但也不能否认,现在这几个全国展的影响力在下降,社会关注度已不如前。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呈现和多种选择有关。
另外,历时四十年,举办过十二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规模已大到要由不同省的几个不同城市承办,参展作品一千多件,且多为大幅巨制。展览如果缺乏艺术核心力的支撑,规模越大越空洞乏味。如今,国展越来越像官办的书法大赛,动辄五六万人投稿,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各地政府拼力争办。国展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不在奖金,而在于能体现作者书作的价值。书法市场的形成不是坏事,恰恰是由于市场的建立和运作,才使当代书法从艺术收藏的边缘进入到主流,很多书法家因此实现了从业余到职业的转变,带出一个新的文化产业门类。问题在于,市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全国展恰恰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运行,始终有一个标准存在。各种展前预测、攻略、指导、培训,甚至越俎代庖应运而生。有人说一些国展堪比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展前的热闹备战,评时的争金夺银,确实都像体育比赛,可展后能像奥运会那样留下很多闪光瞬间和永久回忆吗?

再者,数字传媒的发达、信息获取的便利、印刷品的极致还原,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上真迹”,势必对书法观看形成极大分流。但是,再高明的印刷也不可能替代原作,艺术品原作给人的真切感受,通过任何媒介都是无法取得的,这不单是视觉体验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体验,尤其是书法,“见字如晤”有一种神奇力量,面对一幅千年墨迹,你会顿觉时空消失,苏东坡、米芾似乎刚刚转身离去,留下的墨迹还散发着淡淡余香。看现代人的书法,更是如见“众生相”,好的作品是有磁性的,能够吸引你的目光,定住你的脚步。据此既可检验作品,也可镜鉴自身。
展览永远要面对难调的众口,没有十全十美、人见人爱的展览。书法大展同任何事物一样,都会经历“由盛转衰”或“盛久必衰”的生命周期。周期律是无法摆脱的,但周期内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也是经常存在的,或许现在到了从观念上改变展览“大”“小”问题的时候了。
2023年《书法报·书画天地》第14期
▼
© 文翰堂,更好的人文艺术资讯!

精 彩 导 读
深度 【文翰堂】秋子:谈谈敦煌写卷书法
评论 【文翰堂】秋子:当代甘肃书法30人批评 深度 【文翰堂】秋子:《临帖 悟帖 出帖》
荐读 【文翰堂】十位女书法家写小楷,美!
荐读 【文翰堂】悟透此理后,写谁都不怕
荐读 【文翰堂】绝妙无比的敦煌草书